真宗决心谈和,以便早日回京,不以“区区岁币为念”,如果把决策大权交给寇准,他一定会坚持到底,就是不给“岁币”,萧太后也会退兵,因为她害怕归路会被切断。寇准明明知道这张底牌,就是使不上力,只好徒唤奈何。
寇准能坚持吗?皇帝既然把底线说出来了,他就无法再坚持了。他不是怕丢官,不是怕获罪,而是在和约未订之前,如果皇帝把他撤了,换上一个不讲原则的人来主持谈判,那么国家就要吃大亏。和约已订,辽兵已撤,他这个官就可以不当了。公元1006年,寇准罢相。在国家形势危急的时候,小人们不敢出头,寇准拍案而起。到了和平恢复,皇帝热衷于玩天书降世的把戏,会拍马屁的小人们都钻出来歌功颂德,这些事情就没有寇准的份儿。公元1008年,有天书见于承天门,皇帝下旨大赦,改元为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23年,小人王钦若再任宰相,同一年,寇准贬死在岭南的雷州,又重演了一次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剧。
君子满朝的仁宗时代(1)
宋王朝开国以来的前四任皇帝,是四种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
第一任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从外表到性格都是一个军人,方面大耳,虎背熊腰,做事有魄力,但是粗中有细;待人很真诚,每每宽大为怀。结果大业未竟,却被自己的亲人所谋害。
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从他的一生行径来看,是一个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小人,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也是一个逃避罪责逃避了一千多年的重大案犯。
第三任皇帝宋真宗赵恒,是一个出身皇族的花花公子。开头也有一点事业心,一旦小有成绩,立刻自我陶醉,大玩天书降世的迷信把戏,晚年成了一个糊涂蛋,以致大权旁落。
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赵祯,虽然出身皇族,但是却被培养成为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案前书的知识分子。既有书呆子的理性,又有书呆子的仁慈,就是缺少魄力,所以辛苦一生,没有做出很大的成绩来。
这前三个人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只要把他们的简历翻阅一下,就能看得出一条线索来。只有这个赵祯,言行举止,完全不像皇家子弟,却像白面书生。他没有一点暴君的暴戾之气。他和包拯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包拯的唾沫溅了他一脸,他一点也不生气,悄悄地擦掉了事。他也没有一点皇家子弟骄奢淫逸之气,在夜间办事感到饥饿的时候,为了不打破作息的规矩,宁肯自己克服,也不愿叫御厨加班。他这个书呆子的性格是如何养成的!请听我说出个中原因来。
宋代又出了个武则天
唐王朝的第三代皇帝李治是个窝囊废。他在初当皇帝的时候,还很认真地干了一阵子,到了后期,就万事不理,只享清福,造成大权旁落。事有凑巧,宋代的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赵恒也是这一类人物。李治的大权落到了一个厉害无比的女人武则天手里,赵恒的大权也落在一个厉害无比的女人刘娥手里。这两个女人抓权的经过非常相似,都是先把丈夫架空,对国家大事独断专行;丈夫死后,再以太后临朝的名义把儿子架空,独掌大权。当时的人就评论这个刘娥是吕、武(吕雉与武则天)式的人物而更像武则天。这个刘娥的出现是造成宋仁宗赵祯书呆子性格的主要原因,而这个书呆子皇帝在位的41年又是两宋中的一段太平盛世。是两千年专制王朝中文风最盛的时代,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主要的活动时期;又是政简刑清,社会风气十分祥和的时代,正义之神的包青天就出生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能不对这一段时期的历史,作一番必要的介绍。
事情要回溯到宋太宗赵光义在位的后期,宋真宗赵恒还未立为太子,还在当襄王的时代。这个花花公子正是翩翩少年,经常在内侍的陪同下,微服游逛京师的三瓦两舍。有一次,碰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