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完善对他们使养儿防老的观念淡化,这都是生育意愿降低的原因。
那么养一个孩子要使家庭支出多少呢?最近中国社科院创办的《青年研究》上刊发了徐安琪的一篇《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该文称:“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高达48万元。估算30岁前的未婚不在读的子女的总成本达到49万元。这还不包括社会赠送、学校免费、春节压岁钱等5万~6万元的收入。”成年的未婚子女有85%仍需要父母支出部分乃至全部生活费,不在读的未婚子女竟然每年人均花掉父母1�4万元。《养大一个孩子平均要花49万》,《现代快报》2005年2月13日第6版。
一份自称是“比较典型的中产家庭在孩子身上的花费表”则是这样的:家庭平均月支出总计18000元,全年22万,儿子现年10岁。
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传承(2)
学杂费与赞助费(含购买文具、课外学习及赞助学校)5万元/年
服装约4000元/年
零食约1200元/年
日常餐饮2400元/年
娱乐费用(包括买玩具、游戏软件、书、去各种娱乐场所、旅游)约2000元/年
其他杂费1000元/年
一年总计约60600元,每月平均5050元这份资料来自殷一平的《高级灰——中国城市中产阶层写真》,一个孩子的正常费用计划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费用,这种花费还不包括要为孩子今后接受高等教育所作的积蓄,以及孩子的医疗健康保险,参加各种学习班学习电脑、小号等的费用。
一些家庭交纳价格不菲的择校费以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家庭收入再高一些的家庭,则会选择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如果是没有选择择校,也没有送孩子上私立学校的话,家长也会用其他的方式来强化对孩子的教育,比如请家教,增加课外辅导。
中国人始终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对孩子的前途抱以很多的关注,寄予很高的期望,乃至给以过多的关注。一位母亲在向外企老板请假时,对方不解:“你女儿考试你请假干什么?”这位母亲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她的成败对我很重要,我是她的亲人,这种时刻我应该在她身边。”中国为人父母者最大的歉疚是他们认为本可以为孩子做的却没有做,有时候本是力所不能及,他们仍然会责怪自己,他们觉得作为父母应该为孩子付出一切。
中产阶层家庭一般并不指望孩子将来能够有杰出的成就,他们也知道,这很难,但是,他们希望孩子至少能够栖身社会的中产阶层,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尤其重视,关键还在于,身为中产之家的父母深知孩子若要在将来跻身中产或更高层,需要具备相当强的实力,必须从小就为孩子打好基础。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可谓殚精竭虑,对于年龄在30~50岁的中国中产阶层来说,做父母的能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给予足够的重视。除了经济上的考虑之外,更多的支出是感情与心理的付出,对于任何处理好对孩子的期望值的问题,应当对孩子承担多少责任,是否应当把孩子作为自己的情感支柱,能否接受孩子与自己是平等的这一事实……凡此种种,较低阶层家庭的父母可能对此不会做更细更深的设想,他们可能会更奉行“顺其自然”的法则,因为他们既没有足够的金钱提供给孩子,也不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知识和心理上的指导,但是对时刻感受到工作上的压力的中产阶层来说,这些问题却是他们不得不经常要面对的问题。
此外,中产阶层家长还会在文化资本传承的内容,也就是“教孩子什么”这个问题上犯难:信仰、知识还是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