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部分 (3 / 5)

动探索的意识。 学习越往深处走, 这种习惯的缺点越明显。 所以有很多在美国读本科的中国学生除了语言上的问题, 对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也要进行很大转变。

所以, 美国教育的优势在基础教育阶段有可能变成部分的弱势, 中国教育被批判最多的死记硬背也并非一无是处。 记忆和思维就如同 “鱼” 和 “熊掌”, 但并非不可兼得。 这两种模式都很重要, 关键在于如何在不同时期科学地把两者结合起来。 信息时代, 人脑的记忆似乎因为电脑、 网络的发展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思维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知识、 信息的储存和搜索完全可以交给电脑完成, 我们只要思考如何获得信息和知识就行了。 然而, 很多时候思考是建立在积累之上的, 积累的过程少不了记忆。 有人认为记忆和创新的思考是矛盾的, 背多了别人的东西, 脑子背死了, 就难以创新。 但有时候高质量的思考是和已有的“量” 成正比的,“量” 是可以转化为“质” 的。 这个 “量” 是人脑里的知识储量, 而不是电脑里的。 很多的“先见之明” 要由 “后见能力” 来培养。 “后见能力” 是向过去学习的能力, 是从历史中展望未来的能力。 培养预见能力和创造性, 需要整合过去的信息。

犹太民族很优秀, 这是个重视知识、 重视教育的民族, 很多家庭从小就对孩子进行记忆训练, 比如诵读经典《旧约》。 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也是让孩童诵读经典学习语言文化和做人的道理。 经典中或许有些不合时宜的思想, 但那绝不是可以全盘否定的理由。 当它们重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 把好的留下来, 不好的自然会被淘汰。 不可否认的是, 许多伟人和大家都是这样被熏陶出来的。 很多美国教授都推崇的大师南怀瑾就在众多的公开场合提出记忆训练的重要性, 并倡导了 “儿童读经运动”。 他自己就是受益者, 中国的经典文献、 各种学问他都融会贯通, 信手拈来, 这都是“童子功” 打下的基础。 中国学生知识积累丰富没有错, 锻炼记忆能力也没问题, 问题是记忆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知识。 舍去中国文化当中的经典, 记一些还没有经过时间考验的、 肤浅的、 完全应付考试的内容, 绝对是对记忆黄金年代的浪费。

好在中美两国都在不断取其之长, 补己之短。 中国的教育改革增加了许多兴趣导向和开放学生思维的课程, 美国教育也开始重视基本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 耶鲁大学中文系主任牟岭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 他在平时的中文教学中, 非常重视记忆的训练, 每堂课规定学生要记住多少个汉字, 并且当场背诵所学课文。 这个过程对美国学生而言是痛苦的, 因为他们一直以来的教育都不是这样。 但几个学期下来, 学生也尝到了甜头, 能够记住的汉字越来越多, 中文表达也越来越好。

记忆和思维就如同 “鱼” 和 “熊掌”, 但并非不可兼得。 这两种模式都很重要, 关键在于如何在不同时期科学地把两者结合起来。

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1)

你将如何运用心理学课上的某些策略, 让一个你喜欢却暂时对你没有感觉的人喜欢上你?

——心理学概论

如果世界上有一种经验机器, 你坐在里面, 戴上头盔, 任意选择代表各种体验的按钮, 就可以依靠其传感系统, 让你体验任何你想体验的角色和 “生活”。 那么你还想走出来体验现在的生活吗?

——生活

你说死亡是一件不好的事, 它到底不好在哪里?你已经死了, 任何事情对你而言还有好坏吗?

——死亡

我告诉你, Hi…Five有很多种拍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