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模具厂。然而,不到半年时间,永福宫后面的那块地涨了三倍,而原料价格也大幅上扬。“我的塑料模具厂才刚刚开始建立,设备是新的,工作人员也是新的,我还记得有一次机器装不起来,大家都相对无言。”郭台铭说。
有人可能说,郭台铭完全应该先抓住买土地的机遇,大赚一把,然后再回来建工厂。
其实,制造业的人都清楚,如果当时郭台铭一犹豫,去买了土地,就再也不可能回到制造业来了,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富士康了。
对此郭台铭认为,当一个创业者做出重大投资决定后,就不要去理会土地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的变化,如果没有一股埋头向前的冲劲,必会产生心理不平衡的现象。“一个企业的创业者,一定要具备不受外界干扰的傻劲。”
在郭台铭眼中,外在环境让许多人的价值观产生混淆,无法分辨是非。当时有相当多工厂不肯专注于追求本身的专业技术和产业领域的提升,反而从事炒地皮和股票买卖等投机行为,或许这样赚钱比较快,也比较轻松。反观投入工业所要花费的精神和心力,要比玩金钱游戏辛苦数倍,甚至数十倍,而且这样的投入和产出回报还未必成比例。
制造业是工业的根本,是基础。但要想在制造业里扎根,必须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富士康在前10年打拼得非常艰苦,如果没有这种扎根精神,是坚持不下去的。
三头六臂,亲历亲为(1)
现在,我们可以说,郭台铭就是改变世界制造业格局的人。但是,他能在制造业中发挥作用,就因为他在早期的创业中,亲历亲为、亲身体验,洞悉了制造业的奥秘之所在。
机械业是最早的工业,也是最成熟的工业,要从中看到问题,必须是具备慧眼之人。郭台铭就有这种天分。光有这种天分还不行,他必须走进那种具体的环境、接触那种氛围,并融化其中,才能体悟出要害、改变所在。
有一次,一个国际大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和年轻的郭台铭交谈。
经理人:“你有没有上过面试技巧的课?你如何决定聘用一个人?”
郭:“没有。我对人有直觉。”
经理人:“你有没有上过时间管理的课?你怎样安排你的行程?”
郭:“没有。我的行程随着需要安排。”
经理人:“你有没有学过经营管理领导统御的课?”
郭:“没有。”
经理人:“那么你怎样管理鸿海?”
郭:“如果有小混混到公司来要保护费,你怎么办?”
经理人:“从来没有想过,不知道怎么处理,也许去报警吧。”
郭:“如果有员工在工厂的生产线上打架,你怎么办?”
经理人:“不知道……”
郭:“如果你们有客户赖账,货交了却收不到钱怎么办?”
经理人:“不知道,我们法务部门会告他们吧。”
郭:“如果公司的支票到期,而银行存款不足,你会赶三点半①吗?”
经理人:“不会。”
郭:“那么你身为一个总经理,公司是怎样经营管理的?”
原来,管理公司就是要做一些杂七杂八的事务,与现代管理科学差别很大。而“要害”和“核心”就在这些不起眼的琐碎事务之中。有人可能认为,郭台铭的这些心路历程,叙述的是创业的艰难。而深入探究,却发现这是他成功的奥秘所在,因为只有在公司的最前线、身处第一现场,才能把握企业的心跳,洞察事物的本质,捕捉到改变企业命运的那个“结”、那个“点”。这就是企业家为什么要亲历亲为的根本原因。
制造业的改变,就发生在郭台铭骑着摩托车心急火燎地赶往台北三重河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