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也是因为看到郭台铭是一个做事业的人。当时女儿林淑如坚持要嫁给郭台铭,岳父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并不愿意接受这门亲事,但是,他对郭台铭的能力还是认可的,因此,才借钱支持他。
。。
7。5万元起家(2)
或许,当年那些撤资的朋友,看到今天郭台铭成为台湾首富,鸿海成为全球代工大王,心里一定追悔莫及。
。 想看书来
一头扎进制造业(1)
近年来,企业界出现了一种企业DNA的理论。DNA是所有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生物体亲子间的相似性和继承性,也就是所谓的遗传信息都贮存在DNA分子中。企业的“DNA”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另一个企业的本质,是企业在变化的市场中基本不变的核心。当然,DNA是与生俱来的,在公司最初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并影响到以后的行动。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郭台铭创业初期的轨迹,来理清富士康后来走向成功的那些最基本的因素。
其实,郭台铭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生活和道路。创业之前,郭台铭以中国海事专科学校航运管理科毕业的背景,进入当时台湾前三强的船务公司复兴航运,在当时有“台湾华尔街”之称的馆前路上班,担任排期及押汇工作,每天穿衬衫打领带,也就是今天的“白领”。当时正赶上美国对台湾的纺织品实行配额管理,下一年的配额要由前一年的输出量来决定,而输出的额度就要看船期的安排,船期越多,意味着明年的生意更大。因此,当时的航运公司掌握着许多纺织公司的命脉。郭台铭的工作就是负责船期的规划,是一个很吃香的差使,几乎每天中午都有人请他吃饭。
但郭台铭没有流连于这种风光的生活中,而是选择了自己创业。按理说,有了在航运公司一年的经验,郭台铭应该深知海外贸易一转手就可以赚钱的奥妙,即使是去创业,也应该进入自己熟悉的外贸行业。但是,郭台铭看到的是贸易背后的东西:几乎所有的贸易产品,不是工业品,就是农产品。生产才是根本,才能带动服务业。因此,他决心去开工厂。
即使是开公司,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诱惑,也不一定非要进入制造业。这种诱惑就曾出现在郭台铭的面前。
1977年,鸿海的资本额增加到50万元人民币,他准备投资模具机器,盖一间属于自己的模具厂。
这50万元来得相当不容易。创业初期,每月出货的塑料成品加工值约1万元,全年营业额万元,当时的15名员工就挤在租来的83平方米的厂房里工作,就像现在深圳出租屋里的那些遍地都是的小家庭作坊,并且还是最差的。特别是经历了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料价格大幅度上扬,景气下降,经营困难,公司处于严重的不稳定之中。
这时候,有一个机会降临了。
正当郭台铭筹集资金建模具厂的时候,一个土地掮客找上门来,向他兜售一块地。那是一块在土城永福宫后面的土地,1平方米才卖290元人民币。那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台湾土地开始进入狂飙的年代。如果抓住这次机遇,郭台铭就有可能进入房地产业了。
一头扎进制造业(2)
另外,当时制造业开始起飞,原料也很短缺,有的工厂老板干脆拿钱买原料,囤积起来牟利。
这时郭台铭开始犹豫,到底要把这第一笔钱拿去盖模具厂、买土地,还是买原料来囤积?如果从赚钱快和多的角度去想,买土地和屯积原料,都好过盖模具厂。
“当我以一个工业经营者的心态做出决定时,就开始看得比较长远,想把公司的基础打好。”郭台铭作为经营者的心态和理念,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成长模式。
郭台铭最后还是决定把第一笔资金用来打造自己的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