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把这个哭字说透了,《莫扎特之魂》这本书便算没有白写。
作为本篇结束语,笔者特写了一首诗:
最初的和最后的哭
许多年 许多年前
当脐带剪断
我呱呱落地
脱离母体
那便是我有生以来写下的
第一行不成文的诗句
仿佛记得
我的啼声特别
响亮 悲伤
那是我预感到
人生路旁多的是
艰险 暗箭 恶浪
最后
我终于死了
墓地已是秋光尽老
寒烟衰草
碑石上刻着几行字
那是我告别世界的哀号
人生
并不像我原先所害怕的
那样坏
但也不是我期望中的
那般好
音乐与文学
音乐与文学有着紧密关系。
当然这是一个假定。
我们确信这个假定成立。
我们相信,莫扎特在作曲的时候,他的灵魂状态处在一种诗意化的或叫文学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至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用文学的语言去近似地描述乐曲所要表达的境界或意境。
尽管用文字一一对应地去精确描述是办不到的,牵强附会的,也是自欺欺人的,但大致上定性地用文学语言去加以描述则是可能且真实的。比如,莫扎特于1784年创作的《第十五钢琴协奏曲》(作品第450号)。第三乐章快板是回旋曲。其中有个叠句,作了四次重复,中间插部都有自己的主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把握、理解这个乐章临近结束时的叠句呢?它是很重要的。因为它的10个小节完全建立在降B和弦上的段落的基础。那么我们可以用文学语言去描述这叠句的涵义吗?回答是肯定的。不过有下面两种文学描述:
第一种:叠句像是18世纪的狩猎号角。
第二种:叠句像驿站公共马车的号声。那是初冬阿尔卑斯山奥地利和德国巴伐利亚交界处一个美丽小镇的清晨。到处是参天古树。其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雾至,古老教堂的尖顶和树梢便尽在迷雾之中。马车的号角声和门外马嘶人起,频频催着整夜无寐的莫扎特赶紧起床穿衣,准备上路。
第一种描述是可信的。莫扎特经常坐马车,足迹遍及欧洲各国。在他的作品里隐隐约约回荡着驿车号角声或从灌木丛中传来狩猎号声,那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第二种描述当然也可以,但有点任意性。也许有不少情景是我们强加给莫扎特的。你甚至可以再作进一步的描述:
等号角声和雾气在远处灌莽丛杂的世界渐渐消失,便显露出一座古冢来。牧羊人正赶着五百多头杂交品种的绵羊朝那古冢的方向走去……
由此可见,这第二种文学描述的任意性还是相当大的。
音乐是个空筐,听众可以把各自的想像和内外阅历往空筐里装。号角声便是个空筐。不过筐虽空,但还有个筐的范围。你不能无限制地把你的想像乱堆乱放,放到筐外去。
你若是把莫扎特第三乐章里头类似于狩猎号或驿站公共马车号声的叠句,想像成是陕北某山村结婚喜庆的唢呐声,那就是乱弹琴。
对这种不着边际的文学描述,我们就会对他说:
“阁下,你没有听懂莫扎特这首协奏曲!”
每首曲子,几乎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文学形象。
有一回,A.鲁宾斯坦在家里弹德彪西的《金鱼》。他女儿的眼睛里竟充满了泪水,说:在乐曲的开始,可以看见美丽的小鱼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