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部分 (3 / 5)

的闲暇生活状况究竟如何,还有待于我们更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也构成了本文论述的核心。

。。

西方中产阶层的休闲逻辑(1)

在讨论中国的中产阶层休闲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在社会学的整体视野中对相关问题的理论脉络进行一番梳理。首先需要明确的便是,属于生活方式一部分的休闲生活何以成为西方中产阶层的地位标签?在西方中产阶层理论中,这种休闲标签如何产生、发展,如今正面临怎样的变迁?

中产阶层理论的变迁与生活方式视角的凸显

虽然中产阶层性质的基本规制要素仍不可避免地取决于生产关系,但生活方式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韦伯提出了“生活机会”的影响概念,主要视点从马克思偏重的生产领域转入市场,认为成员的身份是建构阶级的重要手段。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2004,第338~339页。及至帕森斯时代,随着市场体制和组织体制的进一步分化,以职业为主导的分层模式十分流行。米尔斯在科层制兴起、白领阶层壮大的背景下考察了没有财产的“新中产阶层”的状况,他将美国的老中产阶层纯粹以财产命名,对当时的新中产阶层则以职业来划分。C�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布迪厄则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论述文化资本的传承对中产阶层地位获得的作用,提出了综合主观与客观标准的###模型。阿尔文·古尔德纳关注后工业语境中专家知识分子的兴起,认为:“一种新的阶级系统正在慢慢地形成……在这个理论中,新阶级的‘人的资本’(human capital)与旧阶级的财富资本(moneyed capital)将作为特殊的实例。”阿尔文·古尔德纳:《知识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6页。

考察以上一些分类方式我们可以发现,中产阶层界定并无统一的、既定的标准,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呈现出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从工作方式向闲暇生活方式、从有形财产占有向各种抽象资源占有的过渡。

在此基础之上,各国关于中产阶层研究的具体实践同样证明了中产阶层内涵与各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同步关系,同时,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分类标志。在美国,福塞尔没有继承米尔斯的职业分类标准,而是将格调作为衡量中产阶层资格的重要尺度。福塞尔,同前引书, 1998。日本的新中产阶层(工薪阶层)起初基本由职业界定,指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起来的政府部门及企业、公司的白领雇员大河内一男:《日本の中産階級》,文芸春秋新社,1960。;但伴随大众消费社会的来临,中产阶层的内涵演变成了“新中间大众”村上泰亮:《新中間大肖螘r代》,东京:中央公論社,1987。;而随着泡沫经济崩溃后贫富分化的加剧,又诞生了一批以高新科技、跨国资本等为依托的中产阶层消费新贵。橘木俊詔:《日本の経済格差——所得と資産から考える》,岩波書店,1998。在韩国,地位意识是中产阶层自我识别并影响社会的基本概念,“生活方式的原则”成为韩国中产阶层赖以确立的根本组织原则。Denise�Potrzeba�Leet; In pursuit of status: the making of South Korea’s “new” urban middle cl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98�芬兰学者考察欧洲的新兴中产阶层时,同样认为它是“社会快速变迁的结果”,并将文化气质、道德取向等作为界定的重要标准。Pekka Sulkunen; The European New Middle C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