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s: Individuality and Tribalism in Mass Society; Ashgate Publishing pany;1992�而在中国的台湾,“骤兴的中产阶层”也“更倾向以消费与生活方式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属性”。叶启政:《台湾“中产阶层”的文化迷思》,萧新煌主编《变迁中台湾社会的中产阶级》,巨流图书公司,1990,第116页。
标签与中产阶层
如上所述,中产阶层理论的传统使得我们的视角进一步集中到中产阶层生活方式上。实际上,在中产阶层与作为标签的休闲生活方式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联系。
1�标签的形成:有闲阶级的逻辑
一个阶层的生活方式具有其独特的潜在逻辑,美国近代经济学家凡勃伦通过对贵族阶层的考察极为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在凡勃伦看来,“明显有闲”、“明显消费”等金钱竞赛手段是那些拥有足够的财产与地位的贵族阶层生活方式的精髓,其内在的逻辑就是要借助这种“炫耀性”消费来维护自己的身份和阶层地位:“在明显浪费定律的淘汰性监视之下,产生了一种公认的消费准则,它的作用是使消费者在对物品的消费上,在时间与精力的使用上,能够保持高价与浪费的一定标准。”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2002,第85页。
在强调贵族有闲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特权身份而进行求新努力的同时,凡勃伦敏锐地捕捉到了生活方式变迁背后的经济因素以及与这种变迁联系得最为紧密的阶层类型:“对于改造已有的生活方式具有最活跃动机的,最容易被说服去接受新标准的,就是处于必须改变生活习惯这种地位的个人。”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2002,第142~143页。凡勃伦以此预示了中产阶层对标签的注重。当时,所谓的中产阶层还处于经济上尚未完全摆脱穷困、政治上颇显羸弱的地位,远未形成日后强大的阶层力量,但其模仿、攀比上层生活方式的积极性在凡勃伦的描述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凡勃伦认为,“每个阶级所羡慕的、所要争取列入的总是刚好比它高一级的那个阶级”,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2002,第 77页。中产阶层总是把他们上一阶层流行的生活方式作为他们礼仪上的典型,一方面全力争取达到这个理想的标准,一方面又会使用种种方法和手段来伪装某些实用事物的适用性,也就是追求“金钱美感下的伪适用性的变形”。
。。
西方中产阶层的休闲逻辑(2)
与此同时,凡勃伦为我们提供了从休闲、消费的选择角度区分与度量阶层的有效手段:“关于消费方面一些正规的方式方法,与时下公认的礼仪细节究竟符合到什么程度,其间是存在着可以衡量的种种等级的。可以按照礼貌和修养方面的累进尺度,相当准确而有效地将他们分等分级。”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2002,第41页。
2�标签的编码:消费社会的来临
可以说,20世纪末波德里亚颇具颠覆性的理论与19世纪凡勃伦的前瞻性洞察紧密相连。凡勃伦的“明显有闲”等概念深刻揭示了消费与休闲的符号区分功能,波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解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分析,只是他走得更远,周怡在《文化社会学发展之争辩:概念、关系及思考》(《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67~79页)中,认为波德里亚的论述“有许多敏锐的发现,也不乏夸大之处”。借助结构主义的编码系统,波德里亚不仅将消费的影响扩大到整个社会的区分认同上,而且甚至主宰了全社会的生产结构——“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组织是怎样引起无法克制的欲望,而且又是怎样创建了用以取代旧的不同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