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来桃源那里那帮百姓可就俗得多了,一见着来客人,怎么招待呢?当然不是题诗作赋,而是杀鸡宰羊,况且一走进山洞早已“鸡犬相闻”——鸡,当然是用来宰的,犬呢?不见得是当宠物养的吧?没那闲工夫!自然是防贼,最后自然也是归于屠宰的命运。而既然养犬是为了防贼,可见这所谓“世外桃源”也是不得安宁的了,况且就那么小一点地方还家家需要养犬防贼!汗!这地方我还不太敢呆了。。。
但至少,桃源有避战乱的功能——那么小一个山洞,若不是渔人“妙腿偶踏”,恐怕世人也是八辈子难寻到的。从这点上说桃源是世外仙境也未不妥,至少可以自生自灭,而大观园呢?显然没能那么孤立,时刻不能脱离和外界的关系,吃得穿得用的那都是外面出产的,那么按理它是绝对没有桃花源自由美好的了?但我相信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它远比桃源要美丽的多,为什么呢?很简单啊,里面有聪明标致多情温柔的美女们,有英气逼人的玉兄。。。没错,但我以为更关键的是大观园里有“情”,有“爱”。有宝玉对待众姐妹丫环乃至天地万物的“情不情”,有黛玉对宝玉的“情情”。而桃花源里只有“人情世故”之“情”。有客人来了,杀鸡宰羊各家吃一顿聊聊天,讲讲外面世界的奇闻轶事,说说今昔是何年。。。。大家嘻嘻哈哈傻乐一回,末了来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还是过着闭门锁家的生活。。。。
可见,陶渊明虽是诗人,一生也著有不少名篇,可在他的理想世界里却并没有多少诗情画意,充其量它只是一个生存的理想世界——没有战乱,没有税赋(其实稍有点社会学知识的人都明白,这样的世界是不可能长久的,否则人类也就不会从原始社会的族长制迈进奴隶社会再到君主社会了。。。。。桃源中不会有矛盾吗?谁来摆平这些矛盾呢。。。。此皆外话,暂且不论),百姓安居乐业,可是之后呢?有了生存保障以后人就满足了吗?自然不是,人还会有精神方面的需求,显然这些陶都不及构思,桃花源里除了太平便不再有什么艺术文化气息了。。。
再来观察一下陶,曹两位的家世,似乎颇有相似之处,都是曾祖辈为鼎盛,直至父辈已衰败,到自己一辈已度日为艰了,而曹少年还过上几年公子哥的生活,陶却从小吃尽生活的苦头,因此曹构想一个理想世界还能找到记忆中的生活模型,写得真实生动,个中生活丰富多彩,大观园总的给人的感受是生活是美好的,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完全是虚构的,它寄托的是作者及其身边民众的简单理想——一个能安居乐业,没有压迫的地方,因而桃花源的生活给人的感觉是平静的。
美好的大观园的生活因为不能与世隔绝,最终被毁灭了,成了一出叫人心酸的悲剧,园中人因为这个理想的所在被毁灭而选择“悬崖撒手”,陶却过了半辈子的俗世生活,少年时的纯真梦想早已烟消云散不知去向,到晚年过上耕种的闲逸生活,如同过上桃源生活一般,十分得意自在,宝玉却没那么幸运,他年少时的梦还在,内心的刚烈使他不愿再踏上仕途经济之路,于是只有“悬崖撒手”。。。。
可以改写一句诗经里的话来作总结:“仕之耽兮,尤可说也,情之耽兮,不可说也”(说,意为解脱)。
仓皇写来,思绪杂乱,不经细理,各位将就着读吧!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余秋雨,请向中国9亿农民道歉
余秋雨先生是性情中人,因此说起来话经常忘情。这种忘情的话有时听来特别生动,令人赞叹,比如他评价30年前上海人的住房时说“既拥挤不堪又处处讲究”,这种简短而确切的描绘的确令人称奇,然而有时却不免有失偏颇,比如他在《道士塔》一文里自称看过那位道士的照片,然后评价“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且不说那位道士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