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部分 (4 / 4)

情究竟如何,然而通过这句话我们不难体会到,原来,在余先生脑海里农民给他最深的印象就是“目光呆滞”——虽然余先生说了是“那个时代”,但显然余先生并没到过那个时代,所以这个描写总归是建立在他对当代农民的认识上的。我不知道作为从浙江农村走来的余秋雨,何以会对农民有如此的印象,竟然还堂而皇之地写进他的文化散文?这无疑给中国9亿农民的形象产生了一个极不好的影响,也许多少从没见过农民的城市民众从此对农民的印象就定型在了“目光呆滞”上了。

诚然,鉴于中国的国情,我们的农民兄弟是不大会读到他的“著作”的,因而至今没有人对他的这段话表示过异议。然而蔡某作为一个有良知有自尊有维权意识的农民的后代,在此不免要站出来替中国9亿农民挽回咱们原本良好的形象。在此特请余秋雨先生为自己的这段话而公开向全中国9亿农民道歉。

当然,想从余秋雨嘴里听一句道歉的话似乎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可能目前尚无人享受过此殊荣,在下自然也是不敢指望,充其量不过是为了一吐为快罢了。

那么我们先不妨确切地考察一下中国农民的形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真的像余先生所说的那样总是“目光呆滞”吗?蔡某从小生活在农村,如今虽难得回去,但对家乡父老的音容笑貌依然记忆犹新,实难与呆滞一词联想到一块,但这毕竟是蔡某个人的印象,恐不足以令余秋雨这样的大学者信服,为了能说服余秋雨,咱们也还是从文学作品里找吧。找谁呢?先从四大名著找起,水浒108将里似乎没有农民出身的,三国更没有了,西游记也都是不是神就是妖,对了,红楼里有一个很出色的农民形象,那就是刘姥姥。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一方面是一个十足的农家老太,没见过多少世面,在大观园闹出了不少笑话,一方面却老道机警,深察贾母凤姐的心思肆意讨好。最终得了不少好处,凯旋而归。这样的农民谁还会用呆滞来形容?应当说刘姥姥的形象在广大农民中是很具普遍性的,这也是作者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换来的。可是为什么余先生得到的对农民的印象会和曹公大相径庭呢?我想由此两位作者的高下也就不难区分了。

也难怪,余秋雨先生原本是研究戏剧的,也曾一度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只是他似乎不满足于此,所以不知哪天开始写起了散文,当然他的散文倒是与众不同,堂堂大学者怎么能尽写些呤花弄月一样的东西呢,于是在他的散文里营造出一种文化幽思,一种对历史文化深刻的感怀,故此名曰:文化散文。随着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的问世和热销,一夜之间余秋雨又变成了文化学者和作家。从此余先生就把“传播传统文化”当成了自己的使命。曾经有幸现场聆听过余秋雨的讲座,整整大半天谈得都是文化,文化长文化短。不过余先生似乎从来都没谈到过农民,不知是不是因为他觉得文化这高深的东西和农民无关?农民在他眼里就是“神情呆滞”的一群人,和文化怎么会扯上关系呢?如果真是这样,那余秋雨先生一定是忘了“文化”他爹娘是谁了。

如此,若想让余秋雨对全中国的农民们真诚地道歉,恐怕先还要端正他的文化观,先让他找着中华文化的根在哪里,懂了这样个,他才会意识到,中国农民的目光决不止呆滞那么简单了。要比油腔滑调,恐怕也没几个比不上他的。

2006…09…13 08:34:34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漫谈“自杀

最近不知怎么的,到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