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通过推进准时化生产,发现了大量的问题之后,也就产生了新的需求——怎样帮助每一位企业成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働化的想法的诞生和发展,就是在上述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它与设备本身没有什么关系,而是直接针对问题的管理体系。
这样的管理体系所强调的是持续改进管理方式,并植根于“不能少,但更不能多”的看板管理的理念,聚焦于管理者的思维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
第五节 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在哪里——标准作业(1)
《岗位说明书》与标准作业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包含作业成果标准的内容”。
标准作业不仅仅包含针对作业成果的标准描述,更是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指令的集合。
编写标准作业,与其说是管理者向操作者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不如说是管理者为操作者提供了更直接的服务。
只有在精细化的指令下,才有可能完成精细化的操作——如果不编写相应的标准作业,就永远难以期待“精细化操作”的出现。
标准作业的编写格式本身,就能起到帮助相关人员提高思维质量的作用。
对标准作业的误解
每当我面对企业提出“你们有没有标准作业”的时候,很容易就得到“我们有标准作业”的答案。而实际情况是,包括一些咨询企业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内企业,都会将岗位说明书、以及一系列的制度、流程……作为“标准作业”。
然而这样做法是错误的,岗位说明书不等于标准作业。
在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标准作业”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标准作业”的前身“作业标准”。
“作业标准”是对工作成果的具体要求。这里的具体要求包括:
? 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是10分钟还是3分15秒);
? 成果中包含几个客观的指标;
? 使用什么样的工具(用板子还是改锥拧紧螺栓)……等服务于具体操作的方法说明。
砌砖的案例
在这一领域里,西方国家早在一百年前就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泰勒时代的疲劳曲线的研究、照明的研究、动作合理性的研究。
通过《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被广为流传的改善砌砖的案例,更是该领域中的典范。管理者通过系统的观察,将砌砖工作归纳为20几个具体的操作动作,之后合并了一些操作,删除了一些操作,将删除的操作分配给没有砌砖技能的“小工”。经过这样一番“改造”,使用一个具有砌砖技能的工人,每天的产能提高了3倍。
透过这个案例,《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作者向大家证明:绝大多数自然而然形成的操作方法和习惯,都或多或少地缺乏科学的依据,同时也展示了通过科学的分析、合并、删除……等一系列的改造,不论品质还是成本,还是产能,都将有大幅度的提高。
岗位说明书不等于作业标准
标准作业与岗位说明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
“标准作业”——是用具体的工具名称;详细的、精确到秒的时间;以及一系列数字;还有涵盖了布局、间隔、高度等各类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的示图……等作为主要内容的。
而“岗位说明书”往往是用一些难以量化的概念,比如工作、质量、方向、检查、成本、信息……作为其主要的内容。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看到两者间距大的差异。那一年我去丰田工机参观,去之前他们寄给了我一张地图,是从车站到第一个我要参观的厂区的路线图。因为有了这张图我没有走任何的冤枉路。令我惊讶的是,当接待人员和我结束了几句寒暄之后,他就直接地问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