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歌星不也是出于这个理由吗?《莫扎特之魂》也是我们两位作者不甘心沉默的顽强表现。
题记八则(2)
莫扎特本人深知自己的长处在于用整个乐队来打破这沉默。他说:“我不会写诗,我不是诗人……我也不是画家。我不能用手势来表达我的思想感情,我不是舞蹈家。但我可以用声音来表达这些;我是一个音乐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问自己:你能用什么语言陈述这个世界人生?
6对莫扎特的曲子,人们有一致的评价,因为感受是一致的。但具体到某个乐章,人们的感受和解释有时候会各个殊异,不尽相同。这差异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比如,对他的同一个乐章,西方有的评论家的感觉是“安详而坦率”,有人说是“烦恼的美感”,还有人说是“缺乏悲怆与动情之处”。
本书所发表的,仅仅是我们两位当代中国人的感受和理解。这是多年渐渐形成的。
在我们的身后,有这些背景作支撑:文化教养和素质;内外阅历。尽管我们两个人都没有进过音乐学院。进了,反而会被专业所异化,写不出来。即使写了,又太专业化。用显微镜去分析、剖析万里长城每块砖头,你怎能见出长城作为整体的雄浑和气势?
我们看莫扎特是鸟瞰莫扎特。这便是我们撰写《莫扎特之魂》的着眼点。各有各的着眼点。显微镜和空中摄像都需要;它们是互补的,不必相互排斥。联合起来看,才是一个真正的、完整的莫扎特。
不过,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从来就没有认为我们两个人是莫扎特音乐的解释者。我们一再声明,我们在这本书中所做的一切,仅仅是出于对莫扎特音乐的崇拜,就像农业文明时代的人崇拜雷鸣闪电,崇拜雨后复斜阳的天空出现耶稣光。是的,莫扎特的交响曲、协奏曲和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常给我们这样的感觉。不过,在耶稣光的背后又有忧郁。正是将很幽深的忧郁渗进到了无比的亮丽和辉煌中去,才充分显示出了莫扎特那不同凡响的伟大。
7音乐作品的高度,完全取决于它刻画人类灵魂普遍状态的本领如何。刻画得越广阔,越深刻,越细微,或越有波澜起伏,曲子就越成功。这便是我们衡量莫扎特作品价值的唯一标准。
当代摇滚乐的魅力所在,它的煽情力量,不也是这样吗?今天,莫扎特音乐不能恰当地描述世界某些青年人的灵魂状态,这是谁的错呢?是莫扎特过了时,还是当代某些青年变得浅薄?也许,是当代工业文明支离破碎、扰乱了人的灵魂,使他们远离莫扎特音乐。这是时代的悲哀。的确,莫扎特还在那里,是当代某些年轻人背离了他的音乐。比如网恋者。
8谈论或研究贝多芬、莫扎特有两种不同的着眼点:微观的和宏观的。微观是基础,但宏观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清谈、虚谈。
什么是微观的着眼点呢?比如弹奏不同钢琴家曲目时所坐凳子的高低都有讲究。弹巴赫时,座位调高一点;弹贝多芬,座位放低一点。弹莫扎特时几乎不用踏板,因为莫扎特时代还没有类似今天的延音踏板。
不过以上所有这些令我们啧啧赞叹的微观处理方式方法,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表达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普遍世界的自我或灵魂状态。
但他们的灵魂状态并不是孤立的现象。于是又要补充一个宏观着眼点:从18世纪的欧洲精神、欧洲古典建筑、他同大自然的关系、他心目中的上帝、他同女人的关系……来谈论、研究莫扎特的音乐。
我们选择了大文化哲学的宏观着眼点来观照莫扎特,算是对微观的一点小小的补充和旁白。
对20和21世纪莫扎特音乐的那些伟大解释者们的艺术创造(指挥和演奏),我们深表敬意。没有这些演奏家,莫扎特音乐怎么能活到今天?
指挥和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