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语“杞人忧天”。故事见于《列子&;#8226;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杞自受封到楚惠王四十四年(…445)被灭,亦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杞身处中原四战之地,立国这么久,也是很罕见的。史上也没有曾被攻灭的记载。或许是杞国小民弱,善于服事大国,安分守纪,不得罪列强,也怎么参与列强纷争,有些像欧洲的瑞士,因而得以保持久远。
楚西与秦平,史不详载。或为秦共公与秦燥公之时。秦共公甚讲武,试图东进,曾以兵二万伐晋之大荔,取其王城。秦燥公二年,因南郑,或与楚发生冲突。南郑时属楚,或是秦先夺取南郑,南郑楚人不甘心,后归楚,秦举兵伐叛,楚遂与秦战。或许是这次秦楚战争中,楚与秦求和。
东侵淮、泗,在越灭吴之后,越势力难以控制江淮之际。泗上在今山东省中部泗水北岸一代,近鲁。楚惠王时期,三晋基本上忙于内部纷争,力量难以统一起来,无暇外争。吴越之争也让楚国没有来自东部的威胁,越替代吴后,越虽然曾经北上争霸上,但很短暂,在勾践去世后,越在江淮长期无作为,虽然后来到楚威王、齐威王时,越王无彊再度掘起,西侵北伐,让齐楚两大国头痛不已。此为后话,暂不表。
总之,楚这时期,由于楚惠王的长期在位,内部稳定,外部条件,两大对手也相对沉寂。这便给楚国提供了良好的内外环境,因而灭国拓疆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楚惠王时的疆域,应是很大的。东至淮、泗,西抵巴蜀,北达南郑、杞、蔡,南及潇湘甚至更远。大抵包括现在的四川中南部、重庆、陕西汉中、贵州、湖北、湖南、河南中南部、山东西南部、江苏中北部偏西、安徽中北部、江西大部,或许还有两广、云南部分。大半个中国属楚矣。
如果说,以前的楚国对中原各国还是一时的势力控制的话,这时,楚国已深入中原腹地。显然,在战国之初,楚国无论从疆域版图还是从国家实力来说,都是最强大的。而且,这时期,楚没有对手,齐桓、楚成、秦穆、晋文,四雄同时相争的局面没有了。因此,这段时间,楚没有同大国发生重大的军事冲突,没有大的胜仗也无大的败仗。
但笔者有些纳闷,在如此优胜的内外形势下,楚为何不大举扩张呢?至少在北线郑宋,三晋无力南顾,楚国是应有大的作为的,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灭陈、蔡和杞。或许是当时楚的势力已达中原,球顾宇内,虽无霸主之名但却有霸主之实。此外,越楚关系良好,勾践向北争霸,中原诸侯惧,但并没有损害楚国的利益,相反,还将吴国侵占的淮地退予给了楚国。虽然有一段时间,楚越皆强,但由于两国并非敌对国,因而未出现两雄相争的局面。而当时秦国比较弱小,还没有表现出并吞天下之心,因而,楚国也没有感受威胁。当然,最重要的是,楚国本身没有并吞天下之心,楚惠王本人又没有楚庄王、楚成王那种进取心及其作为雄主所应具备的能力。守国有余,进取不足。因而丧失了统一天下、混一宇内的第一次巨大的机会。以当时之势,如果能与越联手伐齐,攻鲁,再回头渡河伐三晋并不难,三晋臣服,秦则率服。
不过,春秋战国之交的楚国,在文化上,已在华夏先进文化的熏陶之中。满足于学习、吸收与享受。这与秦人不同,秦在商鞅变法时,学的是霸道,是将全国组织成军事机器进行征服战争。西入秦精英智能之士带给秦国的急功近利之术而不是先进的中原礼乐学术。秦楚同样历经了一个由夷变夏的过程,但秦夷味浓,长期隔绝,变夏缓,最终并没有完成。而楚因长期与中原诸侯争战,与中原接触充分,又不断向北开疆拓土,因而变夏快且全面,虽然楚文化依然有些生命力,依然表现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