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部分 (2 / 2)

,国无雄主,朝无贤臣。内政逐步败坏,良好的外部环境也逐步丧失。各国内部都在进行了迅猛的变革。而这时,韩、赵、魏无论是作为整体还是个体,都是强国,他们已不满足于三晋界内。在他们看来,楚国外强中干,架子虽大,但已没有惠王时期的盛况了。

到楚悼王时期,三晋两次伐楚。第一次在悼王二年(…400),第二次在悼王十一年(…391)。悼王四年楚伐周一次(…398),九年伐韩(…393)一次。三晋第一次伐楚,史载不详,只说至乘丘而还,乘丘在今山东兖州东。应无大的战事。第二次伐楚,史载为:“三晋伐楚,败我大梁、榆关。楚厚赂秦,与之平。”这说明,这次三晋与楚发生了较大的战争,且是楚战败,楚于是厚赂秦,让秦出来主持和议,阻止三晋的进一步进攻。也有可能秦参加了三晋伐楚的大军,楚军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厚贿秦国,与秦平,分化联军,从而结束战争。大梁就是后来魏所都的大梁,今河南开封,本属楚,大概在此战后,归魏所有。榆关在今河南省*县南,大梁以西。伐周伐韩,史无详载,不知其果。

总之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社会各方面都在变,推动着各国变法图存,激烈的兼并战争很明显就到来了。楚国,这个占据了大半个中国的大国,已显得有些步履蹒跚了。当然,历史并没有就此让楚国暗淡。司马迁在谈论秦孝公元年时,天下形势时说到,“河山以东彊国六,(秦孝公)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馀。”(《史记•秦本纪》),群雄并存的局面已经在前面不远。历史注定要重演春秋争霸的故事,只是,这次来得更猛烈,群雄不满足于争霸那种形式上的臣服了,而是实质上的国土兼并。如果说“三晋伐楚”只是战国到来初期的一个序曲,那么,随后,七雄之间的相互争伐,就是战国的交响乐。只不过,这乐奏得遍地是血。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