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西洋传教士来华及西学东渐,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基督教各派在唐、元时代曾先后传播于中国,但元朝灭亡后一度沉寂。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地理大发现的进展,东西新航路畅通无阻,天主教修会——耶稣会便派遣大批传教士来华,形成西学东渐的一次高氵朝。当时,来华传教的西方教士有数百人之多,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者的沙勿略、罗明坚、利玛窦、龙华民、罗如望、庞迪我、熊三拔、艾儒略、邓玉函、汤若望、罗雅各等。
艾儒略,字思及。明时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1582年生于意大利布雷西亚。
1619年艾儒略在泉州发现景教碑。1623年所著《职方外纪》一书是继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之后详细介绍世界地理的中文文献reads;。
天启四年(1624年),明朝内阁首辅福建人叶向高退职归里,途经杭州,在杨廷筠寓所与艾儒略结识,便邀请艾儒略南下入闽传教。1624年12月29日,艾儒略与叶向高坐船到达福州,开始了在闽25年的传教生涯。
在福州,艾儒略以“天命之谓性”为主题,同时提出天主教的概念,与许多福建士大夫讨论天学,借此在士大夫阶层中传播天主教。参加讨论的当地名士有很多,何乔远、苏茂相、黄鸣乔、林欲楫、曾樱、蒋德璟等人都参与其中。费赖之称“儒略既至,彼(叶向高)乃介绍之于福州高官学者,誉其学识教理皆优,加之阁老叶向高为之吹拂,儒略不久遂传教城中,第一次与士大夫辩论后,受洗者25人,中有秀才数人。”在福州,艾儒略与叶向高论道析疑,写出了《三山论学纪》(“三山”为福州的别称)。
叶向高的两个孙子、一个曾孙和一个孙媳都受洗入教。艾儒略非常重视与地方官员和士绅的关系,他和福建巡抚张肯堂、督学周之训都有交情,还认识曹学佺、曾异撰、孙昌裔、翁正春等要人。同时也注重在平民阶层中传播教义。1625年,叶向高长孙叶益蕃在福州宫巷为艾儒略建造了“三山堂”,即“福堂”。这是福州已知的第一座天主教堂。
福建的头十二年是艾儒略在闽传教的黄金时期。在这期间,艾儒略走遍福建各地进行传教活动。到了崇祯八年(1635年),福州城内教徒已达数百人,福州成为耶稣会在中国刻印出版汉文著作的中心之一。
这一时期也是艾儒略出书最多的时期,总共出版了《性学觕述》、《三山论学纪》、《涤罪正规》、《悔罪要旨》、《耶稣圣体祷文》、《万物真原》、《扬淇园园先生事迹》、《弥撒祭义》、《利西泰先生行迹》、《几何要法》、《出像经解》、《天主降生言行纪略》、《天主降生引义》、《西方答问》、《圣梦歌》等十五种书,涉及神学、哲学、数学、医学、地理等诸方面知识,因而该时期也成为了西学东渐的一个重要时期。
艾儒略来华36年,被认为是自利玛窦以来耶稣会传教士中最精通汉语的一位。在中国传教期间,他出版了二十二种著作,涉及天文历法、地理、数学、神学、哲学、医学等诸多方面,是西学东渐中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在传教过程中,还在泉州发现过古代景教文物,在开封曾拜访过犹太人后裔。
艾儒略通过哲学和宗教问题的谈话在文人学士中的传教,出版学术著作也是他重要的传教方式reads;。他引用早期儒家思想,强调其与天主教的共同之处,借以吸引官员和文人接受基督教。同时他也积极在中国各地的平民阶层中奔走传教,继续耶稣会尊重中国人祭孔祭祖的传统,模仿中国传统的组织形式来组织教会,并尽可能以基督教方式来影响信徒所持的传统仪式。
他在中国的36年中有25年在福建活动。在闽期间,他到过福州、兴化、泉州、建州、福宁、延平、邵武、汀州、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