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部分 (4 / 4)

很容易导致生理机能失常,表现为精神委靡、食欲不振、面色晦暗、眼睑浮肿、皮肤干涩、发质枯燥、易发口疮等等。民间流行的冬令进补是符合阴阳之道的。冬至以后,天道从至阴向阳转换,阳气开始孕育生发,进食助阳的温补之品,符合大自然的生物节律,也是为春天的蓬勃生机积蓄能量。自然界很多生物现象都是为了顺应天地阴阳以保持物种的繁衍。如候鸟的迁徙,就是最明显的趋利避害。蛇冬眠也是同样的道理。秋天植物凋零,蛇不容易伪装自己,能捕获到的食物逐渐减少,自己反倒容易成为鹰的猎物,冬眠就成为蛇类明智的选择。当然,蛇冬眠主要是由它的生理特点决定的。蛇是冷血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深秋气候使它们感觉到冬天临近的信息,它们就会成群钻入洞穴,选择冬眠的方式利用地暖来保护自己。也有人根据阴阳学说分析,蛇属于阴性体质,在气候为阴的秋冬季节,蛇以冬眠方式减少体能消耗,避免身体阴阳失衡。这一解说,却也符合时令养生的原则——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农历与阴阳(3)

阴阳平衡——养生之本

阴阳平衡,是万事万物能和谐有序的根本原因。自然界如此,人体也一样。如果气候反常,就会扰乱四季阴阳消长的固有规律,造成天气和植物生长的异常,很多民谚都非常生动地体现了这一道理。如“雷打惊蛰前,四十九日不见天”,春雷发生得太早,表示高空湿度和温度出现异常,预示后面有较长时间阴雨。“伏天不热,五谷不结”,三伏天光照不足,气温偏低,会使稻谷灌浆不饱满,没有收成。与天地自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阴阳之道。人体失去阴阳平衡,就会出现各种病态和不适。比如心阳过亢,容易兴奋失眠,即使睡觉也很不踏实,睡醒还像没有休息似的觉得疲劳。肝阳上亢,会急躁易怒,并发生头、目涨痛。这些紊乱持续时间长的话,容易诱发其他病症,如高血压。明白了健康需要阴阳平衡的道理,新的麻烦来了。一般人没专门研究过人体阴阳,怎么知道自己身体的阴阳,如何保持阴阳平衡呢?对了,这正是农历养生的道理所在!古代阴阳学说是一种哲理,不像现代自然科学,一是一,二是二,张三绝非李四,萝卜不会认作白菜。阴阳则是相对的、对立统一彼此依存的。相对于两性来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就自己个体而言,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就身体同一部位而言,功能属阳(动态),实体属阴(静态)。仅此可见,阴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参照系不同而改变,或者说其所处环境的相对性决定事物的阴阳属性。其次,阴阳是相互包容彼此依存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中医学理论就有“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这与历法中的阴阳观念是一致的。比如清代王之瀚《冬九九》诗“一九冬至一阳生”,唐代白居易《思归》诗“夏至一阴生”,宋代张耒《夏至》诗“微阴生九原”等等,都表达了阴阳转化的自然规律。因此,借助农历节令,根据节气、物候的变化,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实质上就是遵从阴阳之道,无须一定要像专业学者一样去深究阴阳,分出个究竟来。

一般来说,怕热贪凉,性情急躁,面红舌红,好走动,喜交往,属于热性体质,归于阳类,饮食起居应该避免热燥,以免“火上浇油”。寒性体质的人,喜温畏冷,安静沉稳,面色偏黄,舌色偏白,喜欢独处,体质属阴,这类体质的人,适合温补扶阳,起居要注意避风寒。中年人容易发生皮肤色斑,祛斑的各种经验方很多,但并不是人人见效,关键在于有没有把握好阴阳平衡。比如有人说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可以有消斑作用,但寒凉体质偏于阳虚的人则不宜,过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