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部分 (3 / 4)

时令变化,都蕴涵着岁月的阴阳消长及其对生物节律的影响,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入土(冬眠)”,甚至古代民间一些节令习俗,都能透射这种阴阳消长的消息。冬至是古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气,这一天白昼最短,为至阴。从冬至的第二天开始,进入“数九寒冬”,同时因为阴达到极值而开始转向阳的萌生。流传在黄河中下游的数九民谣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开,*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歌谣中一九二九天气冷得手不愿意拿出来了,三九四九河道结冰可以走人,五九六九春回柳绿,七九河水解冻,*去南方过冬的大雁回来了,第九个九,就开始忙春耕了。

进入数九天,古代文人有各种诗文雅趣来消寒,但一般是男士所为。不过女士也不甘寂寞,创造了有特色的消寒方式。明代就流传过一种女性专用的“晓妆染梅”消寒方法,具体做法是:“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明代有文人专门写诗描述这种雅趣:“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进入数九天以后,用女性的胭脂每天涂抹一瓣寒梅,使得难耐的寒意变成了富有憧憬的诗意,九九过后就是满目鲜艳的春花了,在这样一种意境中,女性的春妆也一定更加俏丽,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人对日月流逝中生态过程的体味别致与匠心,对生态哲理的把握本真而贴切。

在生活经验积累中,人们总结出在农历的一些特殊日子有利于生活保健的习俗,如农历三月三,南方时兴吃荠菜煮鸡蛋。荠菜又名护生草,药用价值很高,农历三月初为最佳采收期。农历五月五,南方进入暖湿气候,各种害虫开始活跃繁殖,民间有炮制雄黄酒驱虫辟邪的习俗。由此可见,农历作为一种计时方法,由于蕴涵了阴阳消长的生物节律,同时还具有很实用的生活指导意义。

法于阴阳——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

说了这么多关于阴阳学说的话题,想必您已经明了阴阳学说不是虚幻玄秘,而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人类依赖于客观环境而生存,并不断发现和总结适应客观环境达到自利的方法。古代先贤为我们总结出的经验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提出这个法则的是古代传说中黄帝的太医岐伯。中医学的开山之作《黄帝内经》就是以岐伯与黄帝对话方式写成的。黄帝向岐伯询问:“我听说上古的人,寿命都能过100岁,还行动不迟缓。现在的人,只有人家百岁年龄的一半,行动和劳作能力就都衰退了。这是世道不同了,还是人在退化呢?”(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段话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从统计数据趋势分析,人类的平均寿命是在延长的,从1949年到现在,社会平均寿命几乎翻番。为什么古代会相反?也许这段话为了强调养生的重要性,不排除应用夸张手法。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上古时代医疗水平非常有限,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只有强健者能获得较高的寿命,其他相对体弱的遭受自然淘汰了。于是后人能看到的前辈,都是高寿体健之人。不论前提属于什么情况,黄帝的本意是传播后面要说的养生之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里的“知道者”,是那些知晓道理法则的人。“法于阴阳”指效法阴阳之道。从外部环境来说,要遵循阴阳交替的自然规律,顺时而为,顺势而为。比方说,过于熬夜的人,颠倒阴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