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生命的智慧> 第39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9部分 (3 / 4)

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吗?这样搞下去,人与城市的关系能和谐吗?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城记:北京旧城改造五十年(6)

除了交通政策外,评价一个城市的交通,最重要的是看路网的密度,而不是马路的宽度。

有人说,北京的交通拥堵,就是因为老城的棋盘式路网交叉口太多。其实不然,这种高密度路网有其意想不到的优点,在这样的路网里,每一个点总是与数条道路相连,前面拥堵了,你可以灵活地向周围疏解,曲线抵达目的地,整个交通自然成为了一个系统。

由于没有看到这种路网的优点,在北京的新区发展中,近半个多世纪,一直采取道路“宽而稀”的模式建设,大马路那么宽,相隔五百米、七八百米一条,只通往一个方向,前面堵车了,两边根本无法疏解,只能排着队等着,拥堵“点”迅速蔓延为“面”,十分脆弱。

而马路虽窄,只要路网密度高,就很少拥堵。路网密度高,就可以搞单行线,单行线的十字路口通行率特别高。它还有什么好处呢?能够提高城市的经济发育能力。为什么这么讲?我们现在搞城市开发,都追求“金角”、“银边”,最不喜欢的就是“草肚皮”。你想想,你的路网是“宽而稀”,中间是多么大的一个“草肚皮”?你还不如把宽马路变成两条窄马路,在“草肚皮”里划一个十字,“草肚皮”一下子就变小了,临街面一下子就变多了,“金角”、“银边”供应充足了,城市的就业容量就大了。

你看纽约,路网格局跟北京老城特别像,它也是相隔约七十米一条街——跟北京的胡同似的——它横着的街都是供居住用的,两边纵向的大街相隔约二百米一条,是供商业用的。所以你在横街里边呆着感觉就像北京的胡同,一进去,里边特别安静,因为都是住宅区,你要想买东西,走出来,两边的大街什么都有,很像北京老城的那种感觉。

你看它的路网密度高,“金角”、“银边”就多了,整个城市的土地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解决就业的机会就多了。所以,北京的道路应该怎么规划?应该向老北京学习,应该把一条大马路分成几条小马路,密度搞高点儿,这样,不但有利于解决交通问题,还有利于提升土地的利用价值,提高城市的就业容量。中国本来就是人多地少嘛,我们应该把宝贵的土地资源用好用足,尽可能地提高它们的价值。

再谈谈我对老北京的一个认识。

大家看这张图(大屏幕),1943年美国的空军航拍的北京城区图,当时这个城市还被日本鬼子占领着。从图上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是元大都,土城一带的城墙还很清楚,金中都在这个位置,西二环南段是从金中都的轴线上穿过。

金中都被忽必烈放弃以后,里边还住着人。在元代,还有老城和新城的说法。新城是什么?是元大都。老城是什么?是金中都。你现在去大栅栏,可以看到很多斜的胡同,它们和元大都规整的胡同很不相同,是斜的,为什么是斜的?是从元大都往金中都这边斜。这些胡同是当年人们在老城和新城之间走出来的。

元大都在中国的城市发展史上有什么地位呢?我大家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之后,再来看今天的问题就明白了。

从战国到北宋初期,中国的城市是什么样的呢?比如说你走进唐代的长安城,你看到的是什么呢?你看不到《清明上河图》那样的城市景观,你看到的是一堵堵的墙,全是墙!什么墙呢?是坊墙。每个街坊都是被坊墙包围着的,不准沿街做买卖,坊墙上开坊门,在规定时间,你必须回家,否则犯夜,要被警察逮着了,就比较麻烦。买东西只能到东市和西市这两个地方去,东市和西市也是用坊墙包围着的,“买东买西买东西”,“买东西”这个词儿就是这么来的。

到北宋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