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生命的智慧> 第45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5部分 (2 / 4)

诉我们,我们能够想到它的源头是在春秋时候由宫廷礼仪所来的吗?没有。这又是一种文学的历史真实。文学的历史真实常常搅乱了我们的历史视野,也常常使我们以为,文学中的历史真实就是历史当中曾经发生的真实事情的样子。所以,在读文学作品,或者在读史书的时候,我们也要有这样一种辨析的头脑。这个故事说明,后世所谓“孟姜女哭长城”与秦始皇暴政挂在一起的传说,是在最原始的信息上一步步叠加起来的。

因此,无论口头还是文献,一个事情或者一个事件,在经历了后人层层叠加进和当时情境相糅合的“记忆”加工以后,成为了新的流传,使传说与历史之间出现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便很容易令人产生疑惑,即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有多少是按照高度程式化的形式,用固定的“特性形容词”编纂成的另一种形式的“荷马史诗”,或“关于过去的一副拼图”?里面保存了多少“历史的真实”?“歌手”们为后世提供了“荷马”或“孟姜女”这样现成的虚构,而我们又常常把虚构弄成真的历史。

这随手可举出很多例子,以前我也讲过,比如雍正是不是被吕四娘所杀?埋在西陵里的雍正,脑袋是不是金的?这是清朝几大疑案之一,稗官野史说雍正是被吕四娘进宫砍掉脑袋以后埋葬的,埋的时候没有头,装了个金脑袋。这是传说?是史实?还有,“雍正篡位”是改了遗诏吗?以前我们有很多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都相信雍正改遗诏的说法。我小时侯就一直对此深信不疑。我父亲在故宫工作,他也跟我这么说,能假吗?而且,说得绘声绘色:雍正让隆科多把那个“正大光明”匾背后的康熙遗诏拿下来,把“传位十四子”的那个“十”添个横,加个勾,雍正就当皇帝啦!多好听的历史故事啊!而我们居然把这个故事当真实。一直到了很大,看书时我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历史的虚构其实很脆弱,一捅就破。现在很多人也都拿这个做例子。首先,康熙要写遗诏,按照习俗,满清的皇子要加上“皇”字,“皇多少子”才合适。如果是“传位皇十四子”,就没法改啦,要改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不对了啊!这个说法便不攻自破了。还有最致命的,满族的大清皇帝写遗诏,像我们去故宫看那些大殿,从来都是汉文和满文对照的吧。如果雍正有本事把那个汉文的遗诏添一横加一勾给改喽,满文怎么改啊?所以,我们想一想,像这样历史的所谓真实细节特别脆弱!稍加分析,稍加疑问,你就不会再被愚弄了,不会再上历史的当了。而这个当是谁让我们上的呢?稗官野史!常常是作家!常常是“戏说”!

但是“正说”就不会让我们上当吗?就不会让我们产生疑问吗?下面这个例子,又像探案一样,非常有意思。老舍是否差点儿获得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下面我们像探案一样来分析一下。我写过一篇很长的文章,就是想像顾颉刚探寻孟姜女哭长城的源头一样,一直往上探寻,终于把我所能探寻到的那个源头给找到了。我们来一步一步地看这个源头,来看以“正说”形式说出来的,是神话,还是史实?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从文学历史真实看“戏说”与“正说”(12)

为了写好博士论文,我在三年的时间里系统地阅读了不少的西方史学著作,并由此发现,也慨叹,怎么那么多漂亮的话都是西方人说出来的?我们也有不少史学家,怎么跟西方史学家一比,就相形见绌了?西方史学家说的很多话,闪耀着多么睿智与理性的光芒,那种深刻性,对我的启发和触动非常大。也许因为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史学传统比我们长?通过写作博士论文,我从西方史学、西方史家身上汲取了非常丰富的营养。声明,我并非学术崇洋啊。

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说:“记述历史的才能,可以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它是我们的主要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