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生命的智慧> 第45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5部分 (1 / 4)

代影视表现出来。它从何而来?从《荷马史诗》。假如说我们今天根据司马迁的《史记》,改编成一部电视连续剧,或者改编成一部小说叫《黄帝蚩尤大战》的话,那也是从司马迁这儿来的。而它告诉我们更多的是什么呢?是文学的历史真实。

还有《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是这样记载的“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朱熹对此慷慨悲歌谓之:“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篇》里引周亮工的话说:“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弟子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欤?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说的也是这个意思。项羽被困垓下慷慨悲歌的那四句,我们今天还在传唱。这里的疑问是,当时他已经在那样的境况下了,还有心情作这样的诗吗?即便是作,只有他和虞姬两个人,后来虞姬拔剑自刎了,项羽也自刎江东。这诗是谁给记下来的?如果没有人记,那就是司马迁“笔补造化,代为传神”。这是什么?文学的历史真实。但是我们在看《史记》的时候,或者以前在看《史记》的时候,我们可能从一开始就相信项羽一定在那样的时候慷慨悲歌了这四句。对吧?由这个,我再来讲下一个例子。

从文学历史真实看“戏说”与“正说”(11)

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做过一件被中国民俗学界视为里程碑的事,他通过研究孟姜女千里寻夫(万喜良)哭倒长城的传说,为他层累造成古史的说法找到了强有力的证据。顾颉刚认为历史是经过层累造成的。透过我刚才讲的那些细节,大家能明白,“荷马史诗”是通过一代代歌手的传唱形成的。我们现在所读到的、所接受的很多历史,其实都是歌手们传唱下来的“荷马史诗”,也就是文学的历史真实。

经考察,顾颉刚发现春秋时期孟姜女的原型是杞梁妻,即杞梁的妻子,很明确。这个杞梁有两个写法,一个是稻梁的梁,一个是优良的良。杞良本是杞国战将,在与莒国作战时战死了。国君在野外准备向杞良妻志哀,被杞良妻拒绝。为什么?因为按照礼仪,悼念应在家中,而不是在野外进行。这是最早的原型。

顾颉刚发现,这个故事最初并非源自民间,而是来自贵族上层对于礼制、礼仪的看法。也就是,她只是说,你在野外悼念我丈夫不行,你得到我家来。这是孟姜女最早的那个原型。

到了战国时期,齐国商业很发达,娱乐业也相继发展起来,人们开始编故事、编歌、编音乐。杞良妻的故事就进入到歌和音乐中来,几经传唱,变成了会唱歌的杞良妻,在哭丈夫的时候哭的就是歌的调子。到了汉代,当时盛行的“天人感应说”又使故事衍变成杞良妻能哭,天地动容,城垣为之崩塌。城中最大的是长城,所以到南北朝时,尤其北齐大兴土木修长城,杞良妻哭倒的城就变为长城了。但这时候还不是秦始皇的长城。大家注意,是北齐的长城。民间这个时候的传唱,是因为要反对北齐的暴政,反对北齐修长城、拉民夫、苛捐杂税。到了唐朝,传唱的人们一想,长城是秦始皇开始修建的,这个故事便与秦始皇扯上了关联,然后杞良妻的名字在唐朝正式成为孟姜女。而实际上,“孟姜”在春秋时期只是一个美女的代称,并非什么固定的人名。

美女哭长城,慢慢变得有鼻子有眼了。我们从文学上来考察孟姜女哭长城的神话,还是很好的吧?能够催人泪下吧?甚至这样的女性也是很令人敬畏的吧?千里寻夫,就把长城哭倒了,而且对秦始皇这个暴君的那种憎恨,我们也油然而升吧?但是如果我们在这个神话当中去寻求历史真实的话,它会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没有顾颉刚先生通过这样的历史考证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