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生命的智慧> 第32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部分 (2 / 4)

新政也就是她镇压的维新派在两三年前所做的那些。但是时代已经变了。

我认为,对清政府来说,戊戌维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但清政府自己没有把握这个机会,它放弃了。经过八国联军之后,慈禧的合法性已经受到挑战,她再提出新政,很困难。人们所要求的已不止于当年的戊戌维新了,已经不够了,要做得更多,但慈禧又不愿意做更多。所以,政府和社会的矛盾就在增长积累中。

这时康梁一直在海外活动,中国的留学生、新式知识分子也产生了,孙中山在海外组织了同盟会等,经过了短暂的低潮,维新派又开始复活、开始强大了。这里头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1905年的日俄战争。大家想想日本和俄国的战争跟中国有什么关系?这场战争对中国影响很大,国际事务对国内政治会有影响的,为什么呢?因为日俄战争在中国的领土上陆续打了一年多,刚爆发的时候,中国国内两派中的维新派就说日本肯定胜,因为日本是君主立宪制,俄国肯定败,因为俄国是专制之国。但那时更多人认为日本要败,因为近代以来还没有出现黄种人打败白种人的情况,顽固派认为俄国肯定胜。打了一年多之后,俄国大败,这一下子使中国人认识到,胜利不在于黄种人或白种人的区别,而是在于制度,这是君主立宪制打败了君主专制。这样,从前怀疑君主立宪的人,也倾向于支持立宪了。这是维新派从低潮走到高潮的起点。

支持君主立宪的中国人开始只是觉得这个制度能使中国强盛,就支持这个制度,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立宪派也在活动,慈禧没办法,就说准备立宪,但她推到了以后,说要先研究,派大臣去外国考察。大臣考察回来后,汇报了各国的政治情况。但这些政治上的建议都没有实现。不过,她的新政有两个大成果:第一,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虽然这时光废除这个并不够,但还是值得肯定的。第二,这一点从前人们注意不够,我现在的历史观是比较注重日常生活的历史。中国人的公共观念从此有了加强,具体表现在哪儿呢?中国的图书以前有皇家藏书、私人藏书,没有公共图书馆,没这概念。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但没有公园。中国从来就有收藏古董的传统,私人收藏也很多,但没有公共博物馆。1905年大臣去外国考察发现国外有很多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觉得很好,他们给慈禧的奏折里都提到这个。所以最后新政没有搞政治体制改革,但允许办公共事业,我觉得这点很重要。最早公园游园有规定,比如单日男性,双日是女性。

刚才讲到清政府在1905年实行新政,新政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没有做更多的事情。这时候立宪派和革命派都在活动,革命派要求推翻政府,立宪派要求开国会。对此,清政府迟迟没有响应。1898年戊戌维新失败之后,实际这个社会发展的动力已经从体制内地位最低的知识分子移到了体制外的留学生、会党的身上。当一个社会改革的动力由体制外的人承担的话,它要求和达到的后果就不是体制内的改革改良,而是一场革命,从根本上把这个王朝推翻。而清政府始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它自己放弃了最后的机会。1905年后,它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还是没有动作,立宪派应该说是政府的统治基础了,多是富商绅士等,他们都主张立宪,而清政府拒绝了,一点权力都不肯让出。立宪派就组织了很多次的和平情愿活动,但清廷还是拒不立宪。到慈禧和光绪都去世了,还是不立宪。

。 想看书来

中国:被延误的现代化(8)

1911年,已经到了最后时刻了,立宪的声音越来越强大了。政府说采用内阁制,但内阁出来以后,大家一看,称之为皇族内阁。按照立宪的规定,皇族成员是不能当内阁阁员的。但清政府的内阁大部分都是皇族成员,那就是搞立宪是假的,实际说明清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