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二位愛卿之意,是讓寡人先讓出淮河以北的土地,等我們與吳人的戰事,有了結果之後,再做計較不遲?&rdo;楚昭王這會算是明白過來,但似乎還有些猶豫。
&ldo;大王,臣認為二位大人說的有理,熊勝奪淮河兩岸之地,無非是想擴張實力,此時他並沒有能力,真正與我楚國較量,我們可以先採取防禦措施,重心仍然要放在對付吳人之上,畢竟吳人素來野蠻兇殘,要是我們前方敗北,吳人沿江長驅直入,我郢都實在無法再承受一次,被吳人洗劫的災難。&rdo;在楚國朝堂上,文種向來不多發言,這次突然出班奏對,卻是煽風點火,一下子把楚人對吳人的仇恨心理,給點個正著。
當年吳國大軍洗劫楚國都城之事,一直是楚國上下,認為最大的仇恨和恥辱,今次文種這麼慷慨激昂的一說,楚國群臣紛紛表示,先對付吳人,就算不能戰勝吳人,但也絕對不能讓吳人,踏進楚國一步。
文種見自己的話起到作用,不由暗自一笑,再次退回了自己的位置,文種要的就是這個效果,只有吳楚兩敗俱傷,熊勝才有時間發展壯大,吳楚兩國要是不損耗大部實力,他兩國在戰爭結束後,必然會找熊勝算帳,這可是大大不利的。
吳楚之間的戰爭,必須要進行,而且還要是雙方都殘敗,只有這樣兩國在戰爭結束後,才不會也沒有實力來找熊勝麻煩。
楚國群臣經過商議之後,決定了一個底線,那就是只要熊勝的淮南軍隊,不踏入襄陽地區,他在淮河以北的任何舉動,楚國都可以採取防禦政策,要是熊勝的淮南軍隊,膽敢踏入襄陽,那楚軍也只能對他進行反撲。
楚國朝廷雖然有這個決議,但並沒有下令宛城守軍撤退,而是讓宛城守軍固守,等守多久就守多久,總之能拖住淮南軍,那就是最好的。
‐‐‐‐‐‐‐‐‐‐‐‐‐‐‐‐‐‐‐‐‐‐‐‐‐‐‐‐‐‐‐
楚國的這項政策,給了熊勝發展的機會,而宛城也是必須打的,因為宛城也同樣是熊勝志在必得的。
唐靖率領的先鋒軍隊,日夜趕路,趕到唐國故都唐河,豎起了唐國旗幟,雖然這不是復國的旗幟,但這面旗幟,卻得到原唐國百姓和舊臣的擁護,短短數日時間,唐靖就聚集到三千餘兵士,這些士兵都是原唐國士兵,唐國滅亡後,他們有的卸甲歸田,有的嘯聚山林,這次聽到唐靖再舉義旗,自然是紛紛前來投靠。
唐靖在唐河召集完兵馬後,立即率領軍隊,趕到宛城城下,與范蠡的大軍會合,接著熊勝又率領的兩千兵馬趕到,三軍會合,兵力達到一萬八千餘人,實力自然是大增。
宛城守將斗辛,聽聞淮南援軍趕至,急忙召集手下將領商議,應對之策。斗辛手下有大將數員,其中最勇猛者,要數樂寧,此人原是唐國舊將,因當年其父當年背叛唐國,率軍投靠楚國,當時年少的樂寧,只的跟隨其父。
不料其父在投楚不久後便病故,樂寧這些年來,一直留守在宛城,很不得志,宛城的楚將,都十分瞧不起他,要不是他武藝精湛,早被趕出了宛城。
這會斗辛召集眾將,詢問對敵之策,樂寧興起道:&ldo;斗將軍,容我前去一戰,某必奪熊勝之頭來見。&rdo;原來樂寧擅使方天畫戟,能開二石之弓,有萬夫不擋之勇,故敢夸此海口。
斗辛早看他不順眼,這會見他願意出戰,自然是好,要是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