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部分 (3 / 4)

我的乒乓情结

我与乒乓球有着不解之缘,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甚至于将来老年,我都喜爱或仍将喜爱这项运动。打乒乓球,看乒乓赛,关注乒坛上的人和事,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几十年来,乐此不彼,一以贯之,凝为情结。

我开始打乒乓球的时候,恐怕当今乒坛教头刘国梁、施之皓还没有出生,更不要说他们手下那一班生龙活虎垄断乒坛的小将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容国团以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拼劲,勇夺世界乒乓球赛男子冠军,这可是新中国运动员破天荒第一次在体育比赛中获世界冠军,消息传来,国人振奋。两年之后在北京举行的二十六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全面丰收,获男团冠军女团亚军,庄则栋丘钟惠分获男女单打冠军,从此神卅大地上掀起一股乒乓热潮。我当时所在的小学校园里,也热闹起来,打乒乓球成了学生们的共同爱好。

校园里仅有的一张球台被高手们占领,下课后我们在教室用四张小课桌拼起来,没有球网拿几本书放中间,没有球拍用木板削一块,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我的乒乓生涯。刚开始只会托来托去,我们称之为炒豆子,豆子炒熟后,慢慢学会了推挡、搓削、扣杀。 当时的国手们都是直握球拍左推右攻型打法,我这位粉丝当然也模仿偶像直握球拍左推右攻。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参加工作后我一直坚持这种传统打法,只要有条件就一定要过过球瘾。我喜欢与对手计算输赢,不决出胜负不肯罢休,为了赢下一盘球,要费尽心机扬长僻短,寻找对方死穴,使出全身解数,大汗淋漓过后,觉得神清气爽,心胸豁朗,思维敏捷,不愉快的事抛到九霄云外,走起路来也轻松快捷。

1970年代我下放在赣东北山区一个小县城工作,一张破旧的乒乓球桌成了单身汉们业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兴奋点。记得有一年春节县里举行球赛,我作为厂代表队成员有幸参加,虽然上场只赛了两局便遭淘汰,心里仍觉满足,这毕竟是我生平第一次参加正式比赛。家里写信责问我春节为何不回家团聚,我说是要打球赛,父母亲大惑不解,一年一次的春节探亲你都不回来,还有心思打球玩,真是个不懂事的孩子。

我的最好成绩是荣获过全厂第二名,为此兴奋了很一阵子。正当我磨拳擦掌暗下决心准备问鼎冠军时,球台被装配车间当作仪表安装台,工人们从此不得不与乒乓球告别了,偌大一个工厂为什么竟容不下一张小小的球台。

虽然打不了球,但乒乓情结却割舍不断,我一直喜欢观看电视转播乒乓球赛,几乎每赛必看。邓亚萍那顽强的斗志凌厉的进攻,郭跃华灵活的战术神勇的推挡,丁松出奇制胜的削球突然的反攻,蔡振华一往无前的气势,刘国正逆境中起死回生的勇气,都曾一次又一次激荡着我的心灵。每当中国运动员登上领奖台,三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的旋律中同时冉冉升起时,我胸中便升腾起崇高的民族自豪感。

人到中年后,我进入一家省级新闻单位,条件改善了,便如鱼得水欢畅了。每天坐在桌前编稿,腰酸背痛,眼睛发胀,下班后几位球友摆开架式,捉对厮杀,一天的沉闷在大汗淋漓中彻底化解,生活的烦恼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

一年一度的单位乒乓球赛,更像是个盛大的节日,平日肃静的办公大楼,充满阵阵笑声、掌声、加油声、欢呼声,上至台长总监,下至聘用的临时工,只要愿意,都可以挥拍上阵,一决高下。最精彩的是团体赛,各频率各部门都要组队,规定必须有一名女将一名领导参加,统一着装,以示正规。赛前,我特意购买了一块高档球拍,试图出奇制胜。经过几轮鏖战,我们文艺部和交通频率取得决赛权。决赛吸引了众多的眼球,2比2双方战平后,最后关键一盘由我登场,迎战一位小青年。第一局初生牛犊不怕虎,大力扣杀,连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