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大夫每天睡到七点。一到七点钟,他就来到厨房,上身穿一件没有领子的衬衣,扣子一直扣到脖颈,黑乎乎、皱巴巴的袖子卷到臂弯,沾满油污的裤子高抵前胸,外面系着腰带,比实际的裤腰低一大截子。你会感觉他的裤子随时要掉下去似的,因为没有一个结实的身体来支撑它。他倒是没见瘦,但脸上看不到刚来那年的军人的桀骜之气了,现在的神情是失意、疲惫,不知道自己一分钟以后会怎样,也没有心思盘算这些。七点钟一过,他喝完咖啡,无精打采地跟大家应酬几句,就回到房间里去了。
他在我们家住了四年了。作为医生,他的认真劲儿在马孔多算是出了名的,然而他性情粗鲁、放荡不羁,周围的人都觉得他可畏而不可敬。
原来镇上只有他这么一个大夫。后来,香蕉公司来到马孔多,并且开始铺设铁路。打那以后,小屋里的椅子就显得多余了,因为香蕉公司开办了职工医院,四年来找他瞧病的人都不来了。他眼瞅着“枯枝败叶”踩出了新路,但是没有吭气。他依然敞开临街的大门,成天坐在皮椅子上,眼瞅着人们熙来攘往,可就是没有人登门求医。于是,他上好门闩,买了张吊床,往房间里一躲,不再出来了。
那时候,梅梅每天早上给他端去香蕉和橘子。吃完,他把果皮往墙角一丢。礼拜六梅梅打扫卧室的时候,再把果皮收拾走。谁要是看见大夫的那副神情,一准会想:要是哪个礼拜六梅梅不来打扫,这间屋子变成了垃圾堆,对他来说也是无所谓的。
现在他什么也不干,几小时几小时地躺在吊床上,晃来晃去。从半掩的门望进去,可以在昏暗的房间里影影绰绰地看见他,干巴巴的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头发乱蓬蓬的,那双冷酷无情的黄眼珠里显出一种病态,他分明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吃了败仗。
他住在我们家的头几年里,阿黛莱达表面上若无其事,或者说是无可奈何,或者说实际上是迁就我的意思,让他留在这里。后来,诊所关门了,大夫只在吃饭的时候才走出自己的房间,坐在桌边,总是那么沉默寡言,闷闷不乐。这时候,她再也忍耐不下去了。她说:“养着这么个人简直是造孽,供养他就好比是供养魔鬼。”而我呢,总是袒护他。这是出于一种混杂着怜悯、敬佩和同情的心情(不管现在怎么说,当时的心情里确实含有不少同情的成分)。我固执地说:“还是得养活他。他在世上无亲无故,需要大家体谅他。”
过了不久,铁路通车了,马孔多变成了一个繁华的集镇,来了不少陌生人,盖了一家电影院和许多娱乐场所。那一阵子,人人都有活儿干,唯独他闲着没事。他还是把自己幽闭在房间里,躲着旁人,吃早饭的时候,踽踽独行到饭厅,说起话来还是那么坦然自若,甚至对小镇的光辉前景也觉得蛮不错的。一天早上,我头一次听他讲了这样一句话:“等咱们习惯了这些‘枯枝败叶’,一切就会过去的。”
过了几个月,人们时常看到他在黄昏之前到大街上去,在理发馆一直坐到天黑。他和别人在理发馆门口聚成一堆儿一堆儿地聊闲天,旁边撂着活动梳妆台,或是高脚凳子,这些是理发匠搬到大街上来,让顾客享受享受傍晚的凉爽天气的。
公司的医生实际上已经剥夺了他的谋生手段,可他们还是不肯善罢甘休。到了一九〇七年,马孔多已经没有一个病人记得他了,他本人也不再盼望病人上门了。这时候,香蕉公司的一位医生向镇长建议,要求全镇的专业人士来一次登记注册。礼拜一,在广场四角贴出了告示。大夫看了,认为与己无关。还是我找他谈,告诉他最好去办个手续。他平心静气、无动于衷地回答我说:“我不去,上校。这种事我再也不干了。”我压根儿不知道他有没有合法的行医执照,不知道他是不是像旁人猜测的那样是个法国人,也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自己的家,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