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部分 (1 / 5)

2家长检查一下大人对孩子的态度是否一致,特别是当孩子发脾气时,周围的人是一味袒护他,还是教导他?假如一味袒护,就会使他尝到甜头,这实际上是一种负强化,他就会闹得更凶。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应该让孩子懂得并记住一个道理:吵闹发脾气是没有用的。这样就可以使孩子明白用“哭闹发脾气当武器”不起作用。经过几次这样的教育,孩子爱发脾气的毛病就会有所改变。

3家长平时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需要,关注孩子同小朋友之间的交往。家长可以多方了解别的小朋友在玩儿什么,想什么,要求什么等,当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家长就比较能体会孩子的心情了,再加以开导和耐心的说明,是能够消除或减轻孩子发怒的情绪的。

4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好发脾气是天生的”,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也跟着发脾气,用发脾气对发脾气。这种感情用事的方法,绝对改变不了孩子好发脾气的习惯。有的母亲认为孩子好发脾气拗不过他,就把他推给父亲管教,这样就会使孩子产生“妈妈对他发脾气毫无办法”的感觉,以后他会变本加厉地在母亲面前发脾气。

5注意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和做事的灵活性。孩子的能力发展有“关键期”,学习绘画宜在3~4岁;学习音乐宜在5~7岁之间。因此,兴趣的培养不要过早,也不宜过晚。孩子的兴趣特别容易转移,不要只根据家长的意见来决定,而应当听听专业人员和孩子本人的意见。

培养孩子做事的灵活性。当孩子玩玩具、吃饭或穿衣服时都不要只“固定”一种方式、方法和模样,要从小尽量使其“多样化”,任其有挑选的余地、特别是当一种东西、食品、玩具不存在了,就应及时引导孩子转移到别的东西、食品、玩具上去,这种调节能力越好,其灵活性也就越好。当孩子的兴趣增加了,对困难和问题的处理态度也灵活了,他发脾气的习惯也就会随之减轻。

偷拿东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过失行为,这些过失行为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偶然性、试探性和好奇性。偷拿东西也是一种过失行为,但是在学龄前的儿童还不具有“偷”的概念。例如有时孩子玩饿了,找不到东西吃,或者看见别的小朋友有“一种玩具”,自己没有,就会拿抽屉的钱去买食品或玩具。家长应理智地去分析,找出其原因,不可粗暴地都把这种行为叫做“偷”,不要用成|人的是非标准来衡量未成年人。

矫正孩子的坏习惯(7)

矫正的方法有:

1当第一次发现孩子有偷拿东西的行为时,家长应及时向孩子讲道理。摆事实,提出今后的要求,避免打骂。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行为规则,必须通过生动形象的事情来获得,家长应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渗透到生活中去,使孩子明白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2当孩子经过批评仍有偷拿东西的行为时,这时应引起家长的警惕,加强启发教育的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发现孩子闪光的东西和表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告诉孩子:做了错事没关系,敢于承认,改了仍然是好孩子。鼓励孩子讲实话,凡是讲实话就应给予表扬奖励。

3孩子偷拿东西在年龄小时是无意识行为,但到上学之后,就会发展成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因此,家长应尽可能在早期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的概念:借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先向人家打招呼,并得到允许;孩子拿家长的东西也要向家长打招呼。当孩子不这样做时,就应让他尝尝“拿别人东西的感觉”,发现这类事情后,要严肃地告诉他“这是不好的行为!”并带着他把东西还给主人,并向主人道歉,同时应给予惩罚,如:不给买东西吃,不给零用钱等。

4在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要注意维护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