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部分 (2 / 5)

玩具给孩子,以分散他的注意力,或主动与邻里交谈。

我学得很像吧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不必太在意孩子的不良表现,忽视它也许是最好的方法。

模仿是孩子的最佳学习策略,对与他亲近的大人和周围事物的模仿,会让他们具有长大成|人的感觉。最初,他并不懂得辨别真伪良莠,凡是能引起他注意的,他都可能有意无意地学习。我们也很难控制他所处的环境,因此,孩子模仿到的言行有好有坏。我们不必大惊小怪。对于好的言行及时用拥抱、微笑、奖赏等方式表示肯定、赞赏,会有利于良好行为的巩固、发扬。那么,不好的言行该如何对待呢?

1~2岁(4)

“孩子刚会说成句的话,怎么就学会骂人了?”“小小的孩子怎么可以撒谎呢!”有些父母总担心孩子会变坏,随时提防着孩子不良品行的出现。有一位母亲说她最讨厌的品行就是撒谎,不诚实,在孩子不到两岁的时候就给孩子讲“狼来了”的故事,可是她的孩子仍然会撒谎。

可以肯定地说,1岁多的孩子说出脏话,或有其他的不良言行,决不是品行问题,可能仅仅是模仿,或当成一种游戏,孩子是无意的。

如果父母太关注,对孩子无意间的言行表现出过度的惊讶,赞赏,或气愤。比如,“你怎么学会骂人了!长本事了!”“以后不许再说这样的话!”,“你说什么呢?再说一遍!看我不揍你!”如此教训孩子都有可能起到强化作用,也就是虽然我们的本意是要让孩子知道那样说话不好,警戒孩子不要再说,但不当的教训方式结果却适得其反,孩子因此记得更清楚了,说得更多了,或故意以此引起父母的关注。还有一种可能是,严厉的惩罚可能使孩子当时不敢说了,在他想故意制造麻烦时又说了出来,因为他已经知道这句话能引起父母的注意,甚至让父母生气。

有些孩子经常受到父母的忽视,只有他犯错误时才会引起注意,父母的反应经常很强烈。一旦孩子想引起他人的关注,就会用故意惹人生气的方法。这些孩子上学后,如果在班里仍受到忽视,也可能用同样的手段对付老师。

如果我们想要培养出一个有良好教养的孩子,可以参考以下对策。

1父母自己首先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因为孩子的不良言行决不是自发的,她的首要模仿对象就是父母。

2注意你们居住的小环境,如你们所处的社区、邻里、他经常接触的周围的亲朋好友等。“孟母三迁”是有道理的。

3一旦孩子有不良言行,最好的方法是忽视。当作没有听见看见,不给任何强化的反应,一段时间后会自行消失。

我哪儿错了

在不懂道理的年纪,孩子犯了错误,首选的方法是自然惩罚,但要适度。 一杯开水放在桌子上,你怕它烫伤孩子,会跟孩子说:“宝宝,别碰它,会烫伤的。”家里有火炉、暖壶、尖利的东西,你也会格外小心,会反复跟孩子讲“别摸这个,会碰伤。”孩子置之不理,仍依然故我,不必着急。你可以试试自然惩罚的方法。

如果孩子执意要拿盛开水的杯子,不用急于告诉他会烫伤,他可能根本不理解“烫伤”的含义,索性就让它拿一下,他感觉到疼痛,会很快缩回手,这时你再跟他说“烫着了吧?烫伤是很疼的,下一次要小心。”他会把“烫”和疼的感觉联系起来,类似的盛着开水的杯子不会再去拿。当你再一次向他发出“会烫着”的警告时,他会想到“那是很疼的”感觉。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如果让孩子真正感受到某些东西对他的害处,他会自行回避。自然惩罚是让孩子自己接受事件本身的自然结果,让他在真实的感受中学习如何保护自己。这种方法可能比父母没完没了的警告更有效。当然,必须是在对孩子没有大伤害的前提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