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好说歹说不让走人。
“我等不到退休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语重心长地说,当时真正担心的是自家几代手艺失传。当年,他最终用这短短七个字说服了领导。
此后,他自己买了三轮车,开始在街边支摊卖肉,最后有了不小的几处门面房。在悬挂着“马顺来腊牛羊肉”的招牌下,是露天的简易肉架和简陋桌椅。老汉说,那些誉满京城的腊牛羊肉都是自己在家里亲手做出来的。
老人说,而今几个儿子都在做祖传的腊牛羊肉,唯一一个闺女现在也从做服装生意转到了祖传手艺上。“儿孙自有儿孙福,能上学就上学,不行了就拿自家刀把子,接手老字号。”老人反复提及,自家百年历史的手艺一定会流传下去,因为儿孙们都答应过他。
像马老汉这样的作坊式小企业占到了老字号企业的大多数,马老汉面临的发展瓶颈其实也是大多数老字号品牌共同的问题。建国初期的1万多家老字号到了1993年由原内贸部重新进行评定时,仅剩下了1600家,仅占到20世纪50年代初的十分之一。而现在,就连这些仅存的中华老字号企业的经营也出现了危机。据商务部资料,中国现有的1600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中,有20%面临长期亏损甚至破产、倒闭的困境,70%勉强维持现状,只有10%的企业通过改革,处于蓬勃发展的盈利状态。
出现这种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科技的进步和现代生产方式的普及使一些靠手工技艺取胜的老字号失去了优势,而大批新锐企业的崛起和外资品牌的进入使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出在老字号自己身上:体制落后、观念陈旧、品种单调、质量滑坡、待客态度差、缺乏品牌保护等等。拿餐饮业来说,以前一些国企老字号的职工习惯按点上下班,晚上###点本来正是餐饮的黄金时间,可有的老字号已经关门歇客了。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王麻子剪刀的破产。始创于17世纪的王麻子剪刀,一度占据中国一多半的刀剪市场份额,甚至成为刀剪业的代名词,但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百年风光一朝衰弱。这么多年来,“王麻子”居然长期使用牛皮纸袋作为唯一的包装,产品也永远都是黑铁的大剪刀,没有其他花样。唯一的市场推广活动就是有时会赠送一块磨刀石。只凭借“钢好”、“刃好”作为卖点,显然会被市场所淘汰。而且,由于不重视品牌保护,市场上制造假“王麻子”刀剪的厂家多达几十家,每年的产量达到真“王麻子”年产量的近3倍,从而使市场对王麻子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大为降低,大批长期客户和潜在客户被分流。老百姓不再认这个牌子,品牌当然维持不下去。
又如山东著名老字号德州扒鸡,其口味是独特的,但因为是人工生产,其配方就有较大的随意性,每个厨师做出来的味道都有差别。这使得老字号很难以工业化规模生产,难以大面积推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菲律宾一家由华人创办的名为“超群”的中餐公司,其通过核心配方的规范化管理,实现了工业化运作,可以在一分钟内做出红烧牛肉,而且300个分店能实现同一个口味。
更重要的是,老字号企业“爷爷奶奶级”的古老形象和强调“正宗”很少变化的产品,和当今瞬息万变的时尚节奏和消费者多种多样的需求并不合拍,难以激发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加上很多老字号信奉“酒香不怕巷子深”,迷信自己的“金字招牌”,缺乏必要的产品宣传和品牌营销,忠实顾客群体逐渐减少。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老字号企业在未来还要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为了尽快走出危机、重焕青春,采取各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