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义潮和归义军,张逊并无怨言,甚至很钦佩张义潮的为人,很敬仰张义潮的功业。当年张钟黎举族响应张义潮的时候,张逊可是提刀冲在最前面的。那时候他还年轻,有满腔热血,有忠君报国之志,不输给任何一个仁人志士。
他只是不信任大唐朝廷。
张义潮那样的英雄人物,刚刚在名义上收服了河西大半壁江山,归义军刚刚让四夷畏服,朝廷就担心张义潮割据自立,一纸诏书将他叫去了长安。
如果张义潮依旧在河西坐镇,归义军内部岂会因为争权而动乱?
张义潮若是一直在,归义军若是不衰落,吐蕃人岂能那么容易就卷土重来?张家男丁岂会被屠了个七七八八,致使整个家族的孤儿寡母老弱妇孺,都要面临饥寒交迫而死的窘境?
张逊接任家主之位后,为了张家数百口的生计,铁骨铮铮的汉子不惧一死的勇士,跪遍了旧友故交,受尽了闭门白眼。
那一年,为了一点过冬的衣物、几锅白粥,让张家老弱不至于埋骨寒冬,张逊不得不趴在地上,舔吐蕃人靴子上的泥土,将自己的柔弱的亲妹妹,绑着送给那个,头发里虱子乱爬浑身羊膻味,还自称贵族的吐蕃蛮子糟蹋。
为此,张逊的母亲至死,都没再见他这个亲儿子一面。
多少个寂静的夜晚,张逊把自己一个人关在练功房里,拿匕首一次次划破胸膛,任由鲜血流满全身。如果肉身的痛苦可以稍减自己的罪孽,张逊不介意把自己身上的肉一片片割下来喂狗!
如果一死可以换取族人衣食无忧,张逊想都不想,就会拿刀砍下自己的头颅。
他真正想过一百种杀死自己的方法。
但他不能死。他是家主,他必须站着。死,不过是一刀的事,毫不费力。然而他死了,族人怎么办,继任的家主就能不经受他的痛苦?
与其让族人来承担这种痛苦,不如让他这个已经罪孽深重的人,把该吃的罪都吃完,就算死后不能进宗祠,能让家族延续下去就不负此祖宗。
听说安王已经攻下了岷、渭、秦等七州,声势比张义潮当年还大,但只要问问岷、渭、叠等州的汉人家族,张逊敢保证,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绝对不会此时就跟吐蕃人决裂!
闹腾的,只是一些热血年轻人而已,顶多还有些想要趁机浑水摸鱼的贼人。
热血并不是一种错。年轻的时候没有热血报国、马革裹尸的豪情,那叫没心灵;但到了自己这个年纪,还不懂得审时度势、谨慎自保,那就是没脑子!
归义军当年何其兵强马壮,犹且不能在河西十一州都驻军,安王这回不过带了百千个修士,甲士不过十万,就想收服河西?
那是收服河西吗?那是狂妄自大,沽名钓誉!是儿戏疆场,害人害己!
听说大唐境内现在都没有完全平定,蜀中还有蜀王割据,各地小诸侯也都还在,藩镇一个都没消减,如此国情,拿什么收复河西?
一次突袭,出其不意,是能让月神教吃个闷亏,但等月神教反应过来,调集修士、大军反击,安王那点人手,拿什么跟人家对战?
父亲太不理智了!叔伯们也都老眼昏花起来,人老了心思就容易顽固,只会盯着一件事死磕,反正是不怕死的人了。这没什么好说的,可以理解。但家族不能跟着他们胡来,不能重蹈覆辙!
当年的惨状若是再来一次,自己就没那个心力劲儿再去跪遍金城县了,恐怕也不会再有牺牲女眷的破釜沉舟气概——自己若是撑不住死了,后辈们怎么办?
张逊放下毛笔,想到这些情况,就再也没心思去处理杂事,长叹一声坐在椅子上出神。
这一坐,直到天色大亮,阳光照进屋子,张逊才恍然惊觉,一夜已经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