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宋朝小食店> 第11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部分 (4 / 4)

公元1068年4月初四,地点是在东京开封府皇宫里的天章阁。正因为有了他们的这一次见面,谈得志同道合,从此君臣配合,合作到底,于是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变法——就是一个政权完全出于自愿而进行的自我改革运动。

我之所以把宋神宗赵顼称为变法之君,因为他确实是这次变法的主要人物,为了变法事业贡献一生。一般说来,专制王朝的继位之君大都荒淫萎靡,不图振作,很少有勤勉好学,奋发有为的。赵顼是一个难得的有志于振兴国家的优秀青年。他继位时刚刚20岁,平时不图享受,努力读书,废寝忘食,尊师重道,曾经带着自己的弟弟对讲课的老师行大礼,为朝野所一致称赞。他不甘心于宋王朝的积贫积弱,以向辽、夏两国缴纳岁币为耻,朝思暮想,要实行变法,富国强兵,重振汉、唐雄风。有一次,他穿了一身戎装去见自己的祖母曹太后,高兴地问:“娘娘!你看我这一身衣服还好看吗?”在他弟兄三人中间,他的个子最高,20岁的青年皇帝,戎装佩剑,英武挺拔。他这时多么希望得到祖母的夸奖,有朝一日能够挥师远征,收复失地,为祖宗雪耻,为国家争光。想不到曹太后却劝他凡事要遵守祖宗成法,不要轻易谈兵,而且说话之时,潸然泪下。这使他如同喝了一瓢凉水,一直凉到心里。他又去找当年和范仲淹一起到西北抗击西夏的富弼老相公,请教如何抗击西夏的策略。富弼听了以后,思考了很久,最后才慢腾腾地说:“愿陛下20年口不言兵,才是国家的大幸。”他很想问一句:“你当年的豪情壮志哪里去了?”但是这样太不礼貌,只好把眼泪往肚里吞,还得点头称是。青年皇帝是多么盼望能够遇到一位知己。

赵顼早就知道王安石其人。他还在当太子的时候,代他掌管文书的官员韩维就经常介绍王安石的事迹。王安石字介甫,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家贫苦学,21岁成进士,虽然诗文名气很大,被一些文人学者所推重,但他并不想靠拉关系,向上攀升,而是安心在基层当地方官,深入了解民间疾苦,实践进行改革的办法。虽经欧阳修等人一再向朝廷推荐,他都不肯应召,只埋头在地方上做有利于老百姓的具体工作。他越不应召,名声就越大。1060年,仁宗任他为三司度支判官,后又改任知制诰,他接受了,并向仁宗上了万言书,书中已经列举了许多变法方案。不知什么原因,仁宗未作答复,不久仁宗去世,此事搁置。英宗在位几年,他仍在基层工作。赵顼继位后,因为热衷于变法工作,把他那本万言书中的许多变法方案看了又看,爱不忍释,所以一再召他来京,任为翰林学士。他于1067年9月奉诏,迁延了7个月,才越次入对。

变法是一场大悲剧(2)

赵顼下令大开天章阁之门,把王安石迎入赐坐。他内心非常激动,自己虽然贵为皇帝,但是每天所接触的人,多是唯唯诺诺之徒,有谁真能为我分忧。这个慕名已久的王安石,气宇恢宏,目光如炬,确有一副能担大任的样子。难道梦想多年的变法大计,就要依靠他来实现?他想问安石的话太多,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就对安石说:“你在7年前所写的那本万言书我已仔细看过,其中所提到的许多新法以后我们都会认真讨论,逐步实行。今天我想问你的,是治理国家以何事为先?”安石从容回答:“择术为先。”(立个目标,定个标准)赵顼又问:“唐太宗怎么样?”安石又答:“陛下当效法尧、舜,岂能只学唐太宗!其实尧、舜治国之道至简而不繁,至易而不难,后世的学者不能理解,以为高不可攀。”赵顼听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