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恪怀疑那些文人的治国能力,他们太喜欢诗词歌赋了,对名的追逐远远高于应尽的本分。
但他绝不怀疑武将们的水平,狄青现任副都部署,种世衡担任兵马钤辖,都是西军的中层军官。
看着这份军事部署文书,陈恪只提出一个建议,将狄青调往忠武军,将种世衡调往麟州。
他俩是两种打法,狄青善攻、种世衡善守。
陈恪知道这一战不可能全歼元迁所部,就将目标集中在渭州。
将狄青调过去,渭州方向就拥有三大悍将,曹俨、王寅、狄青,再加他这个一直想当而没当上的悍将后补,一定要全歼那支叛军。
他将自己的想法如实告诉曹穆和曾乐行,还得到他俩的赞同。
他俩也知道不能全歼元迁所部,能全歼突袭渭州这一路的叛军,也觉得值了。
却不知陈恪的目标不是这支叛军,而是元昊和张元、吴昊。
他判断元昊会是这支叛军的主将,张元和吴昊很可能随他前往渭州。
但他不会说出这番话,也不会参加白虎堂会议,作为一个秘密监军,他要尽量隐藏自己的行踪。
可他还是想看看这时的长安城。
这座古城历经十三个王朝,到宋朝以后彻底失去了都城的地位。
这时的长安已没有大盛王朝都城的景象,历经多次的战火洗涤,史载的金碧辉煌、高楼处处、人口近百万的繁荣景象已不复再。
但经过这六十年的休养生息,长安的人口已从几万人增长到十余万人,城市道路、各类建筑得到全面修复,掩盖了战火后的“长安宫阙半蓬蒿,尘暗红梁羯鼓滔”荒凉景象。
听李淳的介绍陈恪长长叹息一声,这片膏腴之地因战乱而荒凉至此,令人惆怅不已。
听他叹气,李淳低声问道:“先生亲来西北,一定是为了元迁,学生愿为犬马之劳。”
李淳主动请缨,陈恪拒绝,“我不想让你参与其中,明年三月就是会试,这期间你好好准备,明天就回兴京吧。”
听他回答,李淳诧异地问道:“先生一再强调学习增智多条路的道理,却为何让学生一门心思参加会试?”
李淳不解,陈恪说话挺矛盾。
他解释,“接受一种新思维需要过程,不仅是对你,也要让你父母接受,这个过程不能着急。”
“我来西北确有要事,让你参与其中,我没看见好处就只有坏处。”
“而你主持的医药研究比参与其中更重要,如研究成功不仅福及大兴所有百姓,还将福及后代百年、千年的子孙,此事无比重大,你要学会两权相较择其重的道理。”
他将李淳带队研究的项目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层次,让他打消了参与西北战事的念头,低声回道:“学生今晚辞别父母,明日一早就返回兴京。”
见他改变主意,陈恪赞道:“这就对了,专心做好你的事,相信你能名传后世。”
对这时代的文人,没有比这话更能鼓动人心了。
李淳欣然接受他的鼓励,却见他往外看去,听他低声说道:“停车。你去邀请那个青年上车。”
他看见邵雍,立刻让李淳下车邀请。
而邵雍听是陈恪,毫不犹豫地上车低声说道:“回府,我有话对你说。”
邵雍,那个世界北宋着名的哲学家、数学家、诗人,在这个世界竟成为一位优秀的特工。
他为找到师父莲蒲,先在兴京追索张润,找不着张润就将目标转到智机和尚身上。
为何这么做他没理由,凭直觉走,还走出了一条路。
他发现智机和尚与何潘仁、柳乘风走的很近,从而进入广平王府和杨府,并与多位官员经常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