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福。
其中一座铜鼎最是显眼,众人的目光也便被它吸引了过去。
“此鼎按旧朝礼制炼造,上有吾国鲜卑古文,乃是奉常亲自誊刻,笔锋苍劲,如行云流水。除北国高士外,有识此文者,吾未得见也。”
“久闻南国多雅士,想必此古文亦不在话下。故而今日来此,特向诸公请教一二,还望诸公不吝赐教。”
问题抛在半空之中,众人听后再没了兴致,只得左右观望着。
皇帝见状不禁咧起了嘴角。
“诸位臣工,有谁......能识此铭文啊?”
几个国子博士缓步上前,仔细观察了一番,不禁摇了摇头。
这一举动,皇帝看在眼里,是又悲又喜。
话说这些贵族臣工一口一个索虏叫着,可人家的文字就在面前,虽说是古文,但也不至于一个字都不认识吧。
到头来啊,还得是自己的博学多识才是真货,能应对大局了。
当此无人应声之时,皇帝揽揽袍袖,准备大展身手......
“禀陛下,臣愿一试......”
人群里,一个三十出头的青年人站了出来,进而俯身跪拜。
仔细一看,正是廷尉丞、吏部郎刘嗣芳。
因廷尉卿臧未真有要务去了丹阳郡,于是便由他代表廷尉署来到东堂殿听命。
“哦?刘丞请起。”
“谢陛下。”
皇帝见此,只得端坐了回去。
只见刘嗣芳大步上前,绕着铜鼎走了一圈,稍作思考后微微点了点头。
“襄阳侯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入于石头,破敌十数万,定疆平吴,成统一大业,功勋甚伟。泰康二年臣华奉帝诏筑此丁于灵应寺,传世之功,流芳千古。”
“不知在下所译,是否得当乎?”
“刘郎君经史满腹,云,佩服不已!”
宋云说罢,朝着刘嗣芳深深拱手,众人也跟着赞叹不已。
刘嗣芳还礼后微笑着回到了队列当中。
皇帝见状未免心有不平。
虽说这刘嗣芳替朝廷长了脸面,可却扫了皇帝的雅兴,而事已至此,作为一国之君,只有陪笑罢了。
“北使观我南国臣子何如?”
“朝廷雅士群集,君上文治武功,乃千古明君也。”
听了夸奖,包括皇上在内的人无不畅快淋漓。
“北国与我修好,朕心甚悦。然汝之诚意只此方物乎?”
“非也,吾主闻南国君上潜心修佛,心中多有敬意,故而差小人送上此鼎,唯盼同修佛缘。”
“此外吾主已下令从汉中、上津、始平三郡撤兵,如数归还南国百姓和粮草。”
“此文牍,乃是吾主亲笔所写。”
皇帝一听这话,不禁露出一抹微笑来。
毕竟西部边关时有战事,那几座城池频繁易主,随时被占领随时夺回来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
可如今索虏竟然如此温和,想必是畏惧南国边关将士的勇武了!
俞三福接过书信递了过来,皇帝只扫了一眼,便放在了一旁。
“朕闻汝主心性向佛,不知归还城池之意,可是为佛祖感化乎?”
宋云低着头连连皱眉,没想到这位面相慈祥的中年皇帝竟这般蹬鼻子上脸。
“回君上,吾主潜心修佛,意在与民休息,安定边关,祈求苍生润泽,获得永世安宁。”
“吾久闻君上弘扬佛法、歌颂善德,乃是苍生之造化,故而南国兴盛,都城得以固若金汤,宫室得以华丽生辉。”
听到这皇帝不由得沾沾自喜,脸上自然温和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