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又说“有外力物体才能运动”,结果都是错误的,让伽利略、牛顿什么的批得灰溜溜地。但我们也没有将亚里士多德叫成“亚里士缺德”,他在科学史上仍然被人们所尊重。所以对待葛洪,我们也要宽容一下吧。
人淡如菊--陶渊明(1)
菊者,花中之隐逸者也,而陶公,人中之隐逸者也。原来读陶公之诗,但觉清气逼人,现在懂得了道家所奉行的道理,才明白陶渊明的所行所为多有道家风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应该是大家很早就熟知的句子。文人们赋诗写菊,大多要拉扯上“东篱”和陶渊明,陶渊明和菊已密不可分。菊者,花中之隐逸者也,而陶公,人中之隐逸者也。原来读陶公之诗,但觉清气逼人,现在懂得了道家所奉行的道理,才明白陶渊明的所行所为多有道家风范。
陶渊明也是名门之后,他是晋朝时的名将陶侃的曾孙,陶侃曾立下大功,位极人臣。一生执掌兵权41年,最后活到七十六岁善终。唯一遗憾的是,陶侃当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结果他一共有十七个儿子,还有十几个女儿。陶侃死后,这些儿子,乱争他的爵位,相互残杀,整个家族很快就衰败了。
陶渊明的爷爷陶茂,是陶侃的第七个儿子,官至武昌太守。等到陶渊明爸爸这一代,家道就很贫寒了。陶渊明的爸爸叫做陶逸,虽然也做过太守,但是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于是早年的陶渊明家里比较贫寒。说来对幼年陶渊明影响非常大的倒是他的姥爷孟嘉。孟嘉是陶侃的女婿,娶了陶侃的第十个女儿,而孟嘉的第四个女儿又嫁给了陶逸,生了陶渊明,两家这叫做姑舅连亲。
陶渊明因为早早失去了父亲,因此就曾长期在孟嘉家里过日子。孟嘉是当时一代名士,像“孟嘉落帽”等典故就出于他的故事。孟嘉好酒任意,大有竹林七贤之风。所以陶渊明后来行为深受其影响,在外祖父的家时,陶渊明也读了不少书,当时社会风气,《庄》、《老》为最时髦的著作,因此陶渊明自小就精读了道家的书籍,陶渊明后来在诗中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当非泛泛之语。
但是早年的陶渊明并非一开始就是乐于隐居山林的,他曾“三起三落”——三次出仕,又三次主动辞官。大家最为熟知的就是最后这一次,他的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当时做县令有这样的福利待遇:在任职期间分给三百亩公田,所有权归国家,地里的收入归个人。陶渊明一到任,就命人全部种成高粱,大家都听得一愣,这么好的三百亩良田不种稻子都种成高粱做什么啊?原来陶渊明有自己的打算:陶渊明好酒如命,他想都种成高粱到时候好酿酒喝。这时陶夫人听到了,心想好容易有了这么一大块地,到头来都让老陶变成纯粮食酒喝了,那怎么成?于是坚决和老陶争执,老陶最后稍稍做了一点让步,分出六分之一的土地(五十亩)来种稻子,其余的还是统统种上了高粱。不过陶夫人要是知道以后的事情,也就不和他争了,倒不如卖个人情与他,因为老陶这官只做了八十一天,种的无论是高粱还是稻子,都是一茬也没有收过。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为之感叹道:“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即自免去职。所谓秫秔,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悲夫!”
说来陶渊明生来就不是做官的性格,正所谓“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虽然李鸿章曾说过,举凡天下最容易的事情便是做官,倘使一个人连官也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但是做官就像练《葵花宝典》一样,第一步首先要阉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