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大秦啥意思> 第12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部分 (3 / 5)

利民的一面,是为了国家利益,他本人对百姓其实并不在乎。

有老百姓当初说新法不便,而后来又跑到商鞅面前说新法是便利的,商鞅都极为厌恶,说:“这都是些扰乱教化的小民。”于是全部把他们迁往边地。这一来,百姓再也不敢议论法令如何了。

法令如何,是国家事,与民无关,不用你们多嘴。

商鞅明白:于公于私,他要的就是这样说一不二的威权。

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秦国的强邻魏国,与赵、齐等国征战不休。秦国趁机搞了几次偷袭,出兵击魏。大约是变法后秦民变英勇了吧,几次偷袭,回回得手。

秦孝公八年,魏国正倾全力围困赵都邯郸,秦军趁机突袭魏国的元里(今陕西澄城南),斩首七千,拿下了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秦孝公十年,商鞅升任大良造,这是秦国当时最高的官职,兼领文武,相当于三晋所设的相,后世因此也称作“商鞅相秦”。

这一年,魏国正与齐国激战,秦孝公令商鞅领兵包围了魏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守军举城而降。

第二年,商鞅又领兵突袭魏国的固阳(今地不详),魏守军又降。

秦国当时的高官,文武不分,商鞅带兵打仗是分内的事,后世不大提他这方面的功绩,虽然不算太大,但却没有败绩,可见他治军也还有一套。

变法进行了一轮之后,秦孝公和商鞅考虑到要消化一下成果,且对保守势力的抵制也有所顾虑,所以中间停顿了一段时间,没有新的举措推出。

到秦孝公十二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集中的变法,主要内容是:一、开阡陌(田间小路)平封疆。过去实行井田制,阡陌就是公田和私田之间的标记,封疆则是奴隶主封邑的边界。现在把这些标记统统铲平,完全废除了井田制。铲平的地方视为荒地,谁开垦,就归谁所有。

二、普遍建立县制。全国共设四十一县(一说三十一县),实行县、乡、里三级管理体系,各级主官直接由君主任命,完全取消了原先的贵族封邑,形成完备的官僚机构。这与前期秦国在扩张中的“灭国设县”有很大区别。

三、移风易俗。秦人长期与戎狄杂居,流行的是原始的“血婚制”,父子兄弟同室而居。新法禁止此类陋习,强制百姓建立自己独立的小家庭。

四、统一度量衡、统一赋税。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出土的战国文物中有一种铜家伙,是称粮食用的,叫做“商鞅方升”。

就在这次变法的同年,秦国正式迁都至咸阳。

第十章千古豪迈是商君(3)

魏国此时迫于秦、赵的军事压力,已拟将都城向东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秦都东迁,落脚在渭河北,着眼点还是便于东进。

连续两次集中变法,大有收效,据说“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战,乡邑大治”。

这时候的秦国,蛹化为蝶,已完全成了一个郡县制和官僚制的“现代国家”,将奴隶制国家残余基本清空。

青年商鞅到这时已年近不惑,面对着自己的政治实验成果,他也许常常抚髭大笑。这笑声,在历史的最高点上回荡,空旷而无回音。

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寿命很短暂,只有几十年就会消失。能力也很有限,离开十五步远,就很难听清他在说些什么。

可是,一个人只要有了超前的思想,在一个历史的节点,切入一个国家的政治运作,他就可以获得强悍而永久的生命力。

谁能想到:商鞅的思想可以走多远,能达到何等广大的疆域,能延续到何其遥远的后世?

没有商鞅,130多年后那个叫嬴政的小子,想建立一个北抵阴山、南至象郡的大帝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