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有饥色,以及孟轲在齐、梁处境困窘相同呢!所以周武王凭借仁义讨伐商纣而称王天下,伯夷却宁肯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卫灵公询问排兵布阵之事,孔子不回答;梁惠王谋划攻打赵国时,孟轲却劝说他像周太王离开邠地那样避让。这难道是有意迎合世俗、苟且求合吗?就好比方形的榫头要插入圆形的榫眼,怎么能插进去呢?有人说,伊尹背着鼎去勉励商汤成就王业,百里奚在车下喂牛而秦穆公任用他成就霸业,都是先迎合君主,然后再引导他们走向正道。邹衍的言论虽然不合常规,或许也有伊尹、百里奚那样的用意吧。
从邹衍到齐国的稷下先生们,像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邹奭这些人,各自着书立说谈论治乱的事情,用来求取当世君主的任用,这样的情况多得说不完。
淳于髡(Kun一声)是齐国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学习没有固定的门派。他在进谏游说时,仰慕晏婴的为人,然而以揣摩君主心意、观察君主脸色为要务。有宾客把淳于髡引见给梁惠王,惠王让左右侍从退下,单独两次接见他,淳于髡始终不说话。惠王觉得奇怪,责备那个宾客说:“你称赞淳于先生,说管仲、晏婴都比不上他,等到见了我,我却没什么收获。难道我不值得他跟我说话吗?是什么原因呢?”宾客把这话告诉了淳于髡。淳于髡说:“确实是这样。我前次见大王时,大王心思在骑马打猎上;后来再见大王时,大王心思在音乐上,所以我就沉默不语了。”宾客把这些话完整地汇报给惠王,惠王大为惊骇,说:“哎呀,淳于先生真是圣人啊!前次淳于先生来的时候,有人进献了好马,我没来得及看,正好淳于先生来了。后来淳于先生再来时,有人进献了歌者,我没来得及试听,也正好淳于先生来了。我虽然让旁人退下了,可心里想着那些事,确实是这样啊。”后来淳于髡再见到惠王时,一谈就是三天三夜也没疲倦之意。惠王想用卿相之位来礼遇他,淳于髡却推辞离去了。于是惠王送给他四匹马驾的安稳车子、成束的帛加上玉璧、一百镒黄金。淳于髡终身没有出仕为官。
慎到是赵国人。田骈、接子是齐国人。环渊是楚人。他们都学习黄老道德学说,因而阐发、叙述其中的意旨。所以慎到着有《十二论》,环渊着有《上篇》《下篇》,田骈、接子也都有相关论述。
邹奭(shi)是齐国各位邹子中的一位,也较多地采纳邹衍的学说来撰写文章。于是齐王嘉奖他们,从淳于髡以下这些人,都被封为列大夫,为他们开辟宽阔的大路,修建高门大屋,给予尊崇和宠爱,招揽天下诸侯的宾客,显示齐国能招纳天下贤士。
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时才到齐国游学。邹衍的学说迂阔宏大且雄辩;邹奭的文章写得华丽但难以施行;和淳于髡相处久了,时常能听到有益的言论。所以齐国人赞颂说:“谈天说地数邹衍,雕琢文字是邹奭,智慧无穷淳于髡。”田骈等人都在齐襄王时去世了,而荀卿成了最年长资深的老师。齐国还保留着列大夫的空缺职位,荀卿三次担任祭酒。齐国人中有人说荀卿的坏话,荀卿就到楚国去了,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官,于是就在兰陵安家。李斯曾经是他的弟子,后来做了秦国的丞相。荀卿憎恶当时混乱污浊的政治,亡国乱君接连不断,不遵循大道却迷信巫祝,相信吉凶预兆,浅陋的儒生拘泥于小节,像庄周等人又滑稽荒诞、扰乱风俗,于是他推究儒家、墨家、道家学说在实践中的兴衰成败,按顺序着述了数万字后去世了,死后就葬在兰陵。
赵国也有公孙龙进行“坚白”“同异”之类的辩论,还有剧子的言论;魏国有李悝,倡导尽地力之教;楚国有尸子、长卢;还有阿地的吁子。从孟子到吁子,世上大多有他们的着作,所以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他们的传记了。墨翟是宋国的大夫,擅长防守抵御,提倡节用。有人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