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部分 (2 / 4)

查,选择了一个高一的重点班,请学生写一篇题为《我的家庭》的作文。为行文方便,将这所学校称为甲高中。

这所省重点高中的学生以外语成绩优秀而著称,而这个班是这一级8个班中的理化实验班,是入学后经过筛选获得入读资格的,可以说是“尖子中的尖子”。班上一共有57人,父母大部分属于我们所界定的中产阶层,除3位学生的父母双方都是工人外,父母双方或至少父亲是中产阶层,其职业构成是:大学教师、研究所所长、中学副校长、中学德育主任、医生、政府官员、外企白领、工程师、董事长、厂长、大型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等,父母至少一人的学历是大专以上,其中有博士、留洋博士、博士后,57名学生中,学生的出生组是1987~1988年,其父母2003年时的年龄平均为44岁,父母中年龄最大的是60岁,出生于1943年,年龄最小的是37岁,出生于1966年。父母生育平均年龄为29岁。

按照对布迪厄文化资本的理解,文化资本是以文化背景、知识、性情和技能的方式相传的,个人通过先天的和后天的培养形成内化于身上的学识和修养,体现为能力、信心、收入、工作模式及社团关系等形式,任何一种家庭抚养方式都带有社会阶层文化的烙印。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之所以能形成传统而延续下去,除了社会舆论和教育机构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家庭的文化传递功能。父母的抚养行为都是在内化了的价值系统指导下作用于儿童的。周宗奎:《家庭抚养方式与儿童的社会化》,《教育评论》1998年第2期。以下是从学生作文中展示出的家庭文化资本。

1�父母的辅导能力与家庭的文化氛围

学生1写道:我的父母都是搞化学分析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技术员,所以我的童年记忆大多是停留在三处:幼儿园,家,还有化学实验室。学生2则说:

每次我爸回到家的时候,也是欢笑最多的时候。我爸为人乐观,加之在外闯荡多年,见识了很多趣闻,回来后便会在与我们的交谈中不时蹦出一段好玩的事,逗得我和妈妈直笑,但笑完后,他又会语重心长地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告诉我。他经常讲的一句话是:“可能我知识已经比不上你了,但我毕竟比你多涉足社会很多年,我现在将我的心得告诉你,是为了让你今后少走弯路。”

在学习方面,我爸一直是我的榜样,他虽然要工作到很晚,但仍不放弃,每晚学习一会儿。每个星期天,他都会去图书馆,他为了省下2元钱,每次都步行去那儿,我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他离家千里去工作,为的是让我有更好的学习条件,他坚持学习,也是为了在关键的时候助我一臂之力。

我和我爸的感情是很深的。共同话题也很多,我们会经常在一起谈人生,谈学习,谈对社会现象的看法,而每次谈话都会给我一些启迪。

2�家庭文化生活习惯

一位学生谈到了她家的咖啡时光,她父亲是一位博士后,还没有出站,家里物质条件也不是很丰厚,但他们每个星期天下午,一家三口坐在一起,一边喝咖啡,听音乐,一边交谈。她说:“这是我们家最美好的时光,这时我妈总是抱怨说家里没有好音响,而我爸则总是说,‘一切都会有的。’确实,对于一个因为不甘心而试图通过不断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来说,待他出站后,也许会顺利一些,我们家也会更加舒适些。”

这样的文化生活习惯,是需要有文化资本作为铺垫的,很难想象,在一个缺乏文化资源的家庭,家长能够和孩子一起谈天说地,而且喝的是“咖啡”——这种饮料,与传统的饮料茶相比,更有西方的意味,也更显示出这个家庭的文化意味。事实上,这位父亲一直以来用学习来改变命运,是因为他看到了文化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