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六;陷城失律,宽议抚臣,罪七;马上催战,覆没全师,罪八;徇私罔上,阁臣蒙羞,罪九;代营征税,蠹国殃民,罪十。此外惠世扬还罗列了方的三大失误:对郑妃求封太后依违两可、听任李选侍久居乾清宫、为崔文升脱罪为李可灼拟赏。
此时已被起用为刑部右侍郎的邹元标,在入京途中也上疏弹劾方从哲,他讲的比较实事求是。他指出方从哲秉政七年,对国事无大的辅助,特别是辽战中力主速战,导致数万生灵血染沙场。此外党同伐异,尽除朝中清流,偏向郑妃,致使朝中凡同情东宫者,往往被称为小人,此是何等令人不平的景象?……
对言官的兴师问罪,方从哲并不一一辩解,虽然他明知有些罪名言重了,譬如惠世扬的奏疏,但他还是保持了沉默,只是一次又一次上疏请求辞官。皇上先是挽留,并下谕责备惠世扬“诋毁” ,可方从哲执意引退,辞疏多达六次,皇上最后只得应允了,他降旨进封方从哲为中极殿大学士,赏赐银币、蟒衣,并派遣行人(八品官)护送回籍。
其实,方从哲心里很清楚,自己出“阁”只是时间早晚的事儿,小皇帝已多次派人去福建征召叶向高了。自己与叶大人相比,无论从资历上,还是从治国能力上,都相差甚远,叶只要一入京,必是首辅!叶一向又与东林党人过从,那内阁中的刘一燝韩广必受重用,自己只能甘居末位了,不如走为上策 ?……何况自己天生就是一个知难而退的人,不喜欢与人争执,这些年国家多事,自己当这个首辅已是勉为其难了,早一点儿引退倒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就在方从哲致仕的当月,在“移宫”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杨涟,也请辞回乡了。
原来早在李选侍移宫当日,就有人四处造谣,说选侍被逼打算上吊自缢,说皇八妹,即选侍之女、皇上之妹,被逼投井?……御史贾继春便乘机上疏为选侍鸣冤,他打抱不平说“移宫”原是正理,何必立时驱逐 ? 还摆出一副悲天悯人的面孔,说“伶仃之皇八妹入井谁怜 ? 孀寡之未亡人自缢莫诉?”小皇上听了他的奏疏很是生气,降旨责问:“自缢入井等语有何凭据 ?”给事中杨涟是整个移宫过程的目击者,为澄清事实,他连夜写了《敬述移宫始末疏》,说明了移宫的初衷及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针对有人诬蔑自己在移宫中的表现,是“结王安,图封拜” ,在疏尾用了八个掷地有声的字表明自己的心迹:“九庙神灵,鉴此热血!”此外,他还请求皇上善待李选侍及皇八妹。
朱由校听秉笔太监读了杨涟的奏章,表示赞同,次日他郑重下了一道谕旨,强调说正如杨涟所奏,朕不得不申谕以释群疑,接下来他回顾了自己多次遭遇李选侍逼迫的情景,痛呼“当避宫乎,不当避宫乎 ?”最后,他表示对李选侍还要“厚养” ,以尊父皇之意。
本来事情到了这一步,就该告一段落了。可御史贾继春又节外生枝,变本加厉地攻击开了杨涟,他诬说杨涟在移宫中卖大力气,以至声震御坐,是为了入阁做阁臣,杨涟听后,气得胡须根根直立。为进一步表示自己的无私忠君,他接连上疏要求辞职。小皇帝一直很看重杨涟,移宫当日就曾对王安说:“那胡子官,真忠臣也 !”眼下他很理解杨涟的处境,便下旨准其回籍调养!而对无事生非的贾继春,朱由校也下了一道旨:贾继春削职为民,永不复用 !
方从哲、杨涟都是在十二月出京的,就是在这岁末年底,魏进忠被任命为司礼监秉笔太监。
听到这个消息,王安大吃一惊,他清楚司礼监是内宫十二监之首,统管东厂、内书房、礼仪房,设掌印太监一员秉笔太监###员,掌印太监可与内阁首辅相提并论,第一秉笔太监如再兼管东厂,其地位相当于次辅。按明制,秉笔太监须由宫内读过书的太监担任。凡朝臣奏本,除皇上御笔亲批数本外,其余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