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品牌中国饲料> 第4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部分 (3 / 5)

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79~1991年,可口可乐等先行者进入中国,积累经验,摸索市场;1992年起,国际品牌开始了新一轮对华淘金热,不仅扩大了规模,而且对内地市场的影响力也日渐增加;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相当多的国际品牌加快了淘金步伐。抓住中国才能抓住世界,早已成为这些国际品牌都明确的全球战略导向。就像福布斯公司CEO斯蒂夫•福布斯所说的那样:“中国因素正为全球经济注入活力。”

20多年前,可口可乐还是一种必须凭外汇券购买的稀罕货,但今天在大城市的街头,你不会对一名往嘴里灌可乐的中国年轻人有任何异样感觉。正是在可口可乐、雀巢、宝洁、李维斯、东芝等国际品牌的持续影响下,中国消费者第一次接触到了软饮料、速溶咖啡、功能型洗发水、休闲装、笔记本电脑等产品新概念,也丰富和更新了自己的品牌概念。国际品牌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和国际品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经过20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中国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也在逐步提高,而且逐渐练就了一双双能辨别是非的慧眼,开始享受着品牌时代的“幸福生活”。

1、1979~1991——现代品牌生活的开端

佳能公司一位负责人清楚地记得,1985年11月他第一次到中国。那时候从机场到市内没有高速公路,夜里也没有霓虹灯。他在天津住了三个月,宾馆都没有床位,合资伙伴只好从医院为他找了一张床。到饭馆进餐时,服务员要求他们拿粮票,让他如坠迷雾。

这位日本人的亲身经历,正是20多年前中国市场状况的一个真实缩影。1979年,中国对外开放大门才正式向世界打开。当时中国刚刚经历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凭票供应的年代,除了极少数从事对外交流的人士外,“洋品牌”在中国是一个少有人知的稀罕物,中国人对国际品牌还没什么概念。

1979年,中粮集团引进第一批洋酒时,没有一家经营单位愿意销售;1979年,安达信进入中国时,没有人知道“咨询公司”的含义;到1992年,麦当劳在北京王府井开设中国大陆第一家餐厅时,还有市民说:“(麦当劳)太贵了,我一个月来吃一次都承受不起。”

尽管如此,中国10多亿人口的巨大消费潜力,仍让不少有远见的跨国企业看到了曙光,他们相信“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并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中国之旅。在这些国际品牌的带动下,中国老百姓开始深刻认识到什么是现代品牌,品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开始萌芽。

 喝可乐渐成时尚

中国老百姓品牌消费意识的从弱到强,可口可乐是这场历史变迁最有发言权的见证人之一。1979年,《中美联合公报》签署后第三天,第一批3000箱可口可乐产品从香港运抵广州。可口可乐也因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进入中国大陆的外国消费品牌。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可口可乐根据中国的民俗风情和民族习性,接连开展了一场又一场“入乡随俗”的本土化运动。

可口可乐的广告本土化策略,首先体现在其广告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中国人喜欢热闹,尤其是春节更是中国人合家团聚的好日子,而可口可乐广告引人注目的手笔就是1997-2002年一系列的春节贺岁片了。可口可乐贺岁片选择了典型的中国情境拍摄,运用对联、木偶、剪纸等中国传统艺术,通过贴春联、放烟花等民俗活动,来表现中国浓厚的乡土味。可口可乐还借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入世、中国足球队打入世界杯等事件大打广告宣传。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可口可乐更是携手亚洲飞人刘翔,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