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在道光帝时期,依然坚定地奉行着闭关锁国政策。英国商人向清政府官员提出进行茶叶贸易的请求,却遭到了断然拒绝。不仅如此,清政府还要求英国商人像大臣朝拜皇帝一样下跪。在英国商人看来,他们只是商人,并非清政府的臣民,这种要求让他们感到无比愤怒和屈辱。
吃了闭门羹的英国商人,无奈之下只能另寻他法。他们把目光转向了民间。在广州等地,他们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茶叶。
19 世纪初期,英国对茶叶的需求极为旺盛。当时,英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的茶叶数量巨大,据统计,1830 年前后,英国进口的中国茶叶高达约 3000 万磅。
英国商人在与清政府进行茶叶贸易的尝试失败后,于 1832 年左右将目光转向了广州,一批活跃的英国商人,约翰·史密斯等。当时的广州十三行,掌控着中外贸易的重要渠道。十三行共有约十余家商行。
英国商人约翰·史密斯试图从十三行的行商手中获取茶叶。清政府对十三行的贸易管控严格,规定茶叶的出口必须经过官方许可,且数量有限制。当时规定每年从广州出口的茶叶不得超过一定数量,大约为 4000 万磅。
,!
英国商人只好四处活动。他们来到广州的港口——黄埔港,这里每天都有大量的船只进出。英国商人与一些小商贩和当地茶农私下接触,以高价收购茶叶。据记载,当时他们收购的茶叶价格比官方贸易渠道高出约 20。
而且收集茶叶的方式风险很大。清政府时常派出稽查人员在港口和市区巡逻,一旦发现非法贸易,就会没收茶叶并处以罚款。1835 年,就有一批英国商人在黄埔港被查获,他们收购的约 50 万磅茶叶被没收,同时还被罚款数万英镑。
富商伍秉鉴的家族在广州十三行,茶叶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伍秉鉴祖籍福建泉州,其先祖在康熙初年定居广东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已参与对外贸易。他的哥哥伍秉均创办了怡和行,哥哥去世后,伍秉鉴于1801 年正式接手经营怡和行,开启了他的商业帝国之路。
当时清朝闭关锁国,只允许广东“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作为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几乎掌控了所有与清王朝有经济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伍家的怡和行是十三行中的重要商行,这为其茶叶贸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怡和行的茶叶贸易在1814 年与东印度公司贸易的茶叶约占行商总额的 16,到 1830 年提升至 186。大量的茶叶从中国内地汇聚到广州,再通过怡和行等十三行商行远销海外,使得伍家的茶叶生意规模不断扩大。
伍秉鉴的怡和行对茶叶的收购和筛选标准严格。他家的茶叶在品质上优于其他商行,只要贴上怡和行标签的茶叶,便被外商认定为品质最好的茶叶,尽管价格较高,但仍受到外国进口商的青睐,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伍秉鉴一眼选中了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并与之建立了极为密切的关系。东印度公司的毛料、纺织品等产品透过伍家的怡和行销往全中国,而怡和行的茶叶和丝绸产品也畅销于东印度公司所覆盖的市场。后来东印度公司周转不灵时,常向伍家借贷,伍家也成了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主。
除了与英国的贸易,伍秉鉴还将生意拓展到了美国等其他国家。他与美国商界渊源颇深,曾帮助美国商人,在美国商界赢得了声誉,其商业帝国的版图覆盖了印度、孟加拉、马来西亚等地,并远至西欧的荷兰、普鲁士等国。他在世界各地都有长期合伙人与代理人帮他打理本地商务,建立起了庞大的世界级贸易网络。
伍秉鉴并不局限于茶叶贸易,还广泛涉足其他商业领域。比如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