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相声图片> 第9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部分 (4 / 5)

员去一个地方表演,意外生病了,他可以去找当地的师大爷师叔帮忙,大家就会给他“搭个桌”,义演一场,把所有收入都给这个落难的师侄。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相对简单。比如说侯耀文就是马季相声班的主讲老师,他教一帮孩子说相声。他说:“老师教学生,就是讲一个大概,一些宏观的、共性的东西,什么是相声,相声该怎么说,怎么站位,手怎么搁,这些基础性的、规范性的、比较启蒙的东西。我的班里最多有二十多个学生,年龄大小不一,我也不可能一一指点。”

【跳门】

“跳门”也叫“倒门”。历史上有,但是不普遍。比如师胜杰,开始拜在朱相臣门下,朱相臣去世后又拜侯宝林为师。行里没有说允许,也没有说不行。有人觉得这是犯“忌讳”的事情,有点背叛的意思。中国社会讲个人际关系,我能耐不够,腕儿不够,教不了你了,你跟别人去学了,师父肯定有想法。所以圈里有个约定俗成的看法,就是跳门的事情最好不要发生。其实徒弟有了本事不必再拜师,一样可以去向别人学习,你有名了,师父也会以你为荣。

现身说法

“拜师”对相声演员来说是头等大事,一个相声演员没有师父就等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到了21世纪的今天,“拜师”的传统在相声行当里仍然存续不绝,即使刚开始不拜,等时机成熟也“择师而从”。“拜师”是相声艺术薪火相传的一种手段呢?还是对从业者一种身份的认同和专业资格的认定呢?现在拜师和从前有何不同呢?著名相声艺术家苏文茂和田立禾回顾了他们的“拜师之路”,揭开相声界的“拜师”的内幕。

侯耀文

相声的入门没有特殊的要求,相声是一个多方面的人才要求,要看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努力,所以,很多人喜欢相声,但是却不适合学相声。

从学东西的角度来说,“跳门”无可非议,并且出现这种情况也很正常,一是过去学相声的,虽然正式拜了师,但是因为师父故去而跳门,二是一直和一个老师学习说相声,但是没有正式拜师,后来改拜其他的人。但是在相声界,一个相声演员可以有几个老师来教导,拜师却只能是一个,师父和老师是不同的,师父要有拜师的仪式。

当初收郭德纲为徒弟时,是他托人来找我,说对我的艺术比较尊崇,想拜我为师;我们都是比较看重人才的,全国13亿人口,相声队伍只有四五百人,需要壮大,也因此,我们确立了师徒关系。并遵从引师、保师和代师的规矩。

苏文茂

(苏文茂是天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被称为是文哏相声的代表人物,他的师父是艺名“小蘑菇”的常宝,苏先生拜常宝为师,既不是同行推荐,也不是朋友介绍,而是自己“找的”,用苏先生的话说,他拜师在相声行里是“唯一一例”。)

我是北京朝阳区楼梓庄人,我的父亲是镶蓝旗世袭,我10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因为父亲去世,我只上了两年私塾就辍学了。在我12岁的时候,被同村里的一个姓沈的人带到天津,在一家名叫“久春堂”的药店做徒工,当时常先生经常在电台里说相声,我一听就上了瘾,成了常先生的追星族。在1942年年底,我就天天到电台等常先生,希望能够见到常先生,也希望能够跟他学说相声,在等了两个多月以后,常先生终于注意到了我,要我到庆云戏院找他听相声,另外干点杂活。药店老板反对我去听相声,不让我去,这时我跟常先生说,请您收我为徒吧,只要管我吃住就行,我什么活儿都能干,但因为常先生还很年轻,只比我大七岁,原本他不准备这么早收徒的,但他被我的诚意感动了,再加上庆云戏院演员们的劝说,常先生就同意收下了我。

相声门里,师徒如父子(2)

在常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