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科幻战舰> 第122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2部分 (3 / 4)

决定的。作者决定写十年后的事情,那么就和写一千年后的事情,处在不同的想象空间里。也必须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但是,想象空间只能提供一个虚拟的空间,并不能单独决定想象结果的优劣。都是写遥远的星际故事,《银河英雄传说》和《基地三部曲》的成就,显然不是一般同类题材作品能及。而《侏罗纪公园》的故事就发生在今天的哥斯达黎加,但它却给了我们充分的奇异感受。

想象素材则是作者想象力加工的对象。作者不可能凭空地在他设定的想象空间里构造新世界,那里面的人物、情节、事件、器物、文字、规章制度,等等,都要借鉴真实生活。这些被借鉴的素材是真实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和现实题材作品所需要的素材是同一些客观对象,只不过在幻想小说里被用作想象的对象。

想象素材来源于现实,所以和想象空间成为完全相反的因素:想象空间越大,允许使用的想象素材越少。同是金庸的作品,《鹿鼎记》的想象空间就比《笑傲江湖》小,而想象素材则多于后者。

所以,作者在决定一部科幻小说的题材时,实际上是在作不能兼得的两难选择。

在想象空间中运用想象素材,最后得到的是想象程度,也就是小说本文呈现给我们的对现实环境的突破程度。我们可以给出这样一个公式:

想象程度=想象力X想象空间X想象素材。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再有想象力的作家,如果给他一个缺乏想象空间的题材,他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给我们以奇异的感受。而仅仅有一个想象空间广阔的题材,却由一个想象力贫弱的作者去写,我们也不要对结果有所期待。

这个公式也告诉我们,贴近现实并非科幻的禁区。相反,越贴近现实的科幻题材,越需要超凡的想象力去展开。日常性是与突发性、事件性相对而言的。日常性曾使一些写惯了情节小说的作者无所措手,因为借助于外国或某种模式的叙述,借助戏剧性、动作性、悬念性的写作,可使作者进入一种夸张的、假定的境界,与真实生活的间离,可能恰好帮助了它的作者的发挥。《思潮与文体》20页。雷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科幻作者有一个普遍的成长过程:初学时喜欢写遥远的故事,成为老手后纷纷地回归现实。贴近现实能够赢得更多读者是动力方面的原因,但条件方面的原因,则是他们的想象力增加了,成熟了。

当然,如果我们想把上面这些论述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可以用一句中国古谚来形容:画鬼容易画人难!

想象空间广大并非就有益于想象。写遥远未来或者遥远过去的作者,也会遇到没什么可写的尴尬。许多现实素材他必须回避。一百年后不再有今天的许多流行语,一千年后不再有今天的世界格局,一万年后人类本身甚至都不会有今天的面貌。但那时候又流行什么词汇?形成什么格局?拥有什么形貌?那都是作家必须解决的。

那么,科幻中的想象力与科学精神,这个科幻文化的基础又有什么关系呢?科幻艺术不同于奇幻艺术,以及其它艺术门类。它的想象力直接来源于科学本身。

文学是人学,而科学是反人性的,从而也是反人文的。这类观点由来已久。下面这篇文章集中表达了这类观点,所以笔者把它拿到这里,作为本节展开论点的靶子。

幻想的衰退

吴亮

在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中,吸引观众的,其实只是科技,而不是什么幻想。那些个穿越时光隧道、与外星人接触、生物变异和电脑狂人的故事,早就成了老一套。正像所有的警匪片,如果不在汽车飞机枪战爆炸上搞出点新花招,剧情的简陋和主题的陈旧就会暴露无遗。

因而,科学技术仅是一种掩盖手段,它能掩盖人们在幻想能力方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