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部分 (2 / 4)

程而言,这个话题也永远不会结束。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余斌:畸恋·谎言·罪与罚

畸恋·谎言·罪与罚

余斌

如果〃动人〃一词尚不算是〃磨光的二戈比〃,我想说《朗读者》是一部动人的小说。加诸〃发人深省〃、〃启人深思〃之类似乎都嫌过于堂皇、严肃了,没有〃动人〃二字来的贴切,……虽说这显然是一部严肃的书。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畸恋故事:十五岁的少年主人公米夏巧遇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由此引发出一段###曲折的恋情。这样的恋情自然不寻常,《朗读者》的故事因此也就不乏可读###。事实上,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所以名闻遐迩,很大程度上不就是因为中年男子与少女的不伦之恋有几分〃耸人听闻〃?当然,《朗读者》更容易让人想起的是瑞典故事片《教室别恋》(在那部片子里,三十七岁的女教师爱上了她年方十五的小男生)。二者甚至在某些题旨上也有重合之处,比如,一个少年在一个成###人身上获得了成长。米夏原本体弱多病,羞涩,内向,与汉娜之间的恋情却使他摆脱了他的自卑,他学习成绩的迅速上升令教师感到吃惊,他在女孩面前的胆怯变作了泰然自若(〃曾经沧海〃之后,同龄人在女孩面前变的把戏已成小儿科),汉娜居然给了他那么多的自信,连他自己都感到惊讶。他〃成长〃之顺利显然得益于汉娜温厚的天###。有意无意间,汉娜扮演了情人与母亲的双重角色,作为情人,她满足了米夏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情欲,还时常让对方有机会品尝〃男子汉〃的成就感;作为母亲,她照顾他、督促他,在恋爱中给了他某种安全感。以年纪论,她的确可以做他母亲,他们愉快的出游就是以母子的名义住进###,正像《洛丽塔》的主人公带着小情人以父女的名义四处漫游。不同的是,汉娜不像《洛丽塔》中的中产阶级主人公,受到礼俗道德的拘范,被罪恶感苦苦纠缠。她的经历、她的下层出身使她有一份《教室别恋》中女教师所无的实际和由务实而来的平衡,不象后者,全然封闭在一己的情欲之中,终至陷入###与疯狂。汉娜身上没有任何神经质的东西,作者也没有赋予她一丁点人造的浪漫,她很现实地面对她与米夏之间的关系:起初是宽和而不无愉快的接受,后来则平静地选择了离开。比之于《教室别恋》戏剧###的决裂,米夏与汉娜的一段恋情可说是无疾而终,###并未表现为一种破坏###的力量,也正因如此,这个故事给人温馨、浪漫之感。我们在一个畸恋故事里看到的不是病态,倒是意外地发现了正常、自然和健康。将一段畸恋写的微妙而又平实,于平实中见出优美动人,这如其不能称作可贵,至少也是难能。

假如作者在第一部结尾(也即汉娜的离开)处让他的小说收场,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个抒情###的、带有怀旧色彩的故事,然而他显然无意于怀旧。男女主人公的畸恋了而未了:多年以后,作者让他们在法庭上意外地重逢,其时米夏已是一个反叛的大学生,来帮助法庭完成对纳粹罪犯的控诉,汉娜则是作为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接受审判。汉娜的身世之谜就此掀开了神秘的一角,而米夏亦因此骤然陷入了道德的困境。此前他一直是一个一厢情愿的忏悔者,他认定自己的背叛导致了汉娜的离去,并为此深深自责。现在汉娜新被发现的罪人身份使得往日的恋情变得可疑,也使他的忏悔变得复杂了。从这一刻开始,伴随着审判的进程,作者将一连串的道德难题抛掷到米夏面前:他是否与罪恶有了某种牵连,尽管他过去不知道汉娜的底细?集体犯罪中受命行事的人是可以原宥的吗?人们应该怎样面对他们的记忆?等等。当汉娜回答法庭质询时不按牌理出牌,困惑地问法官〃要是你,你会怎么做?〃之际,她也将这难题推到了每一个读者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