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部分 (3 / 4)

下来呢?

点亮自性之光:光明自性的照彻

他人无法带给你光明(三)

你有没有放下过某样能带给你高度享受的事物——在当下立即放下?你有没有做过这件事?我指的不是那些会带给你痛苦的事,因为那些事正是你巴不得立刻放下的。我指的是能够带给你巨大快感的事。你有没有试着去做过?毫不费力地立刻放下。过往的一切就是我的历史背景。我们一向是活在过往的记忆里——某人曾伤害过我,某人曾告诉过我某些事——我们的整个人生都花在回忆过往了。当下所发生的事变成了我们日后的记忆,而记忆又变成了过往的历史。因此我们一向是活在过去的记忆里,而这个属于过去的记忆活动能不能停止呢?

过去的记忆在当下修正一下便延续到未来,这便是时间的活动。记忆的活动会不断地和当下相遇,然后又延续到未来。“当下”是如如不动的,然而你不“认识”当下是什么,你只认识思想的活动。你知道吗,那个如如不动的东西就是当下。“当下”意味着记忆的活动不介入眼前所发生的事。这就是当下。过往的记忆一触及到如如不动的当下,便自然止息了下来。或者,过往的记忆活动跟如如不动的当下相遇的那一刻,便彻底止息了下来。这一点必须不断地加以观察和深思。请深入地探索一下。

接下来要讨论的是有关心智的问题,它不只是脑子或物质,还包括了感官以及由思想组合成的东西。此即意识,在意识之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无意识需求。这整个意识的活动能不能被完整地看见?不是片断片断地看见,因为这样的检视方式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必须一眼就看透意识的完整内容,它才会止息下来,然后才能看到其他的东西。因此,整个意识的活动能不能被完整地看见?如果你真的做到的话,它就会止息下来。当你在看眼前的一张地图时,如果心中抱持着想要去某个地方的欲望,你就会有特定的目标。但是看见整张地图时,却是没有任何特定目标的。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不要把它复杂化,道理一向是很简单的。同样地,看见整个意识活动的内容,这个状态也是没有特定目标的,这意味着心中没有任何动机。如果你是在完整地观察某个东西,譬如你自己或是你的意识,那时你的心中是没有任何动机或目标的。

因此,若想完整地看见你的意识内容,心中就不能有任何动机或目标。一个已经被训练成永远带着目的在做事的人,还有可能完整地看见意识的内容吗?我们早已被训练成凡事都怀着某种动机。我们所有的宗教派别或其他人都说你必须抱持动机而行事。然而你一有了动机——不外乎苦乐或赏罚——就会因为有某个特定目标而无法看到全貌。如果了解了这一点,并且真的做到了,你就不再抱持任何动机了。你不会再质疑:“我如何才能去除掉我的动机?”而只是在没有特定目标的情况之下看见某个东西的全貌,亦即那个会制造出目标的中心点已经不见了。那个中心点便是动机。如果动机不见了,中心点就消失了,于是目标也跟着消失了。这一切都是冥想所要下的工夫。

接下来呢?

这时心已经准备好如如不动地进行观察。你理解了吗?因为你已经全盘看透了权威的真相,于是便开始彻底独立地点燃自性之光。这么一来冲突就不见了;心或脑也不再存档。这时心中连一丝一毫的活动都没有了。因此它是完全空寂的,不是强制之下所造成的空,不是培养出来的空,也不是止念之后的空,因为这些都是没什么意义的事。我所说的空寂乃是日常生活里的自然产物。而日常生活是美好的。美本是如如不动的一部分。

美到底是什么?它是一种言语的描述吗?还是你所见到的高、矮、阴影及比例,或者是米开朗琪罗的画作和雕像?美到底是什么?它是外在的东西吗?还是眼识里所产生的感觉?或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