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之迹,为我上下儆惕之资。”而慈禧却以诸臣之议为是。还召外优演剧。光绪说:“这是何等时光,还唱得什么戏。”被一小太监听到,怒曰:“你说什么?”光绪赶紧说:“我胡说,你千万莫声张。”
这样一个爱说真话的光绪,估计经常在不留意时,让慈禧羞愧,慈禧以群臣之议为是,支持重修正阳门楼,除过她爱好奢华的特点外,恐怕也有护羞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光绪没有荣禄的心机,光绪也对慈禧恨得太深,尽管时时掩饰,但那种从内心深处的仇恨是很难完全掩饰住的,在一些小事上不经意的就会露出来,时时刺激慈禧的羞恶之心,使她时时牢记不能放过光绪,这样,在她自知将死之时,首先想到的便是先杀害光绪。
三.光绪失败的韬光养晦
光绪被幽禁之初,肯定是情绪激动、愤懑,也会采取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懑和反抗,但时间稍久、冷静下来之后,他会仔细的思考应该怎么办,最后他在无奈之际,采取了韬光养晦的办法,他假装屈服,愿意当个准囚犯,忍受屈辱艰难的活着,以求能避过被废或者被害的结局,熬到慈禧死亡之后复出。
第七章 慈禧为何必须毒杀光绪?(4)
在历史上,身处劣势、面临危险而力所不及,无法与可能加害自己的人相对抗时,很多人都采取欺骗对手的办法,以种种假象麻痹对方,让对方对自己放松警惕,或者让对方取消加害的企图。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一是战国的孙膑装疯卖傻骗过庞涓,二是刘备灌园种菜骗过曹操,三是越王勾践用忠诚不二来欺骗吴王夫差,光绪在被幽禁之后,显然也想采用类似的办法,以意志消沉麻木不仁逆来顺受等办法,企图躲避过慈禧的*。
《庚子国变记》中说:“帝既久失爱于太后,当逃乱及在西安时.尚时询帝意。回签后,乃渐恶如前。公使夫人人官.有欲见帝者,召帝至,但侍立不得发一言;帝不得问朝政,例折则自批之,盖借庸暗以图自全也。”
《清宫遗闻》中,说光绪“归自西安(指庚子事变后从西安回銮北京后),尤养晦不问事,寄位而已。”就是说,光绪什么事也不管也不问,只希望先保住皇帝这个位子,免得多事惹恼慈禧,又谋划废黜之事。
在此之前,立大阿哥欲废光绪时,光绪也是唯唯诺诺,慈禧说什么就是什么,慈禧让他退位,他就说愿意退位,此事《景善日记》有记载,说是慈禧命各大臣都到勤政殿恭候,等人到齐后,商讨给皇帝立嗣的上谕怎么写,所定的光绪退位的日子安排在新年的元旦。众人于是都来到勤政殿。慈禧来了之后,就命李莲英去接光绪。随后光绪就来了,先向慈禧叩拜。太后坐殿内宝座之上,招皇帝入殿,帝复跪下,诸王公大臣仍跪于外。“太后曰:‘进来,不用跪下。’令皇帝坐,又招诸王公大臣皆入,约三十人。太后重述前意(即废黜光绪立大阿哥为皇帝),皇帝曰:‘太后所说极是,我意亦同。”想来当此时,光绪帝只希望先保住性命而已,对于皇位,对于性命,都掌握于慈禧之手,被幽禁的光绪无能为力,只有保住一样是一样,而最重要的自然是先保住性命。
光绪的养晦都是被动的养晦,是在无能为力时采取的消极办法,他的“不问事”,是因为慈禧不给他问事的权利,并不是他在有权利问事的情况下主动规避,让权与慈禧,另外,光绪一直不会装糊涂,他虽然不发一言,但总是冷眼旁观着一切,并偶然间说出一两句话,让慈禧或其他人知道他还极其明白,比如当袁世凯在朝堂上就立宪中的改官制问题大肆表演,为自己准备后路时,光绪就忍不住发言。这一段的事情大致是这样的:
慈禧太后即命袁世凯进京,然后在储秀宫召集众官商议他的方案,将光绪皇帝也请了出来。袁世凯振振有词的解释自己的方案,说:“皇上太后明鉴,改官制须得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