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部分 (4 / 5)

不是说明那时候我们的百姓更加无能?或者借用一句自欺欺人的话,“不是我们无能,而是敌人太强大”!

清政府的功过,不是这本书评述的范围,我引用以上几件事,只是想说明GDP和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关系并不是那么紧密。鸦片战争之时,中国既大又富,GDP排名稳拿第一,远远高出名列第二的英国,占世界份额之大让人咂舌,但这又能怎么样,那时候在我们的国土上作战,兵员总数又远远多于英国,可失败的是我们。如果仅仅是一次失败,那么在战术上战略上可以多找原因,但次次失败,而且败得极惨,就不是技术层面的原因了。

1840年的大清,幅员广阔、全国一统、皇权专制,拥有远超世界各国的GDP,军队的数量也是各国中最多的,说它是个弱国,简直让人觉得说不出口,但它就是那么弱,弱得让人痛心。 。 想看书来

第十六章 立宪成功,40年内中国能否达到世界强国的地位?(3)

三. 国家强盛与民族强盛

没有民族的强盛就没有国家的强盛,1840年,当中华民族尚处于万马齐喑的可悲状态,大清如何能称得上强盛,即便它再福一些,再大一些,那也只是富只是大而已,和强盛沾不上边。

说到“万马齐喑”,想起了龚自珍已亥杂诗中的一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写于1831年,距第一次鸦片战争不到十年,有这首诗为证,那个时候,清朝最起码在龚自珍的印象中是万马齐喑,而从清朝盛行的文字狱等事情中,也能佐证龚先生的万马齐喑绝不是无稽之谈。不过龚自珍能劝“天公重抖擞”,看来是他对这样的大清并没有完全失望,还指望它能真的抖擞起来,但是他的儿子却似乎对大清完全失望了,因为后世有人提出指控,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就是他儿子带的路。

天下家国,本同一理。如果有这样一个家庭,家大业大,可是家中的人却或病或痴,或懦弱或颟顸,那么这个家不强盛,经常遭人欺负就是难免的了。

用家的道理来看,大清那么大,那么富,却一点也不强,原因其实十分简单,那就是数百年来一直推行的愚民政策,这个政策将中华民族的肌体弄病了,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异化了,民族的神经也被弄得迟钝麻木,

英国人阿克顿说:“民族因素在国家中的巨大重要性,存在于这样一个事实之中:它是政治能力的基础。一个民族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形式和生命力。”这话说得很清楚,有什么样的民族,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可是,中华民族曾经那么有活力,勤劳勇敢,彪悍开拓,胸怀博大并且自信洒脱,例如两汉时候,“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时候的中华民族,那么威武强悍,盛唐时候,

那么,中华民族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才变得颟顸了,懦弱了,民族精神变得衰弱不振?民族的神经变得迟钝麻木?

愚民政策并不是清代的皇帝发明的,从孔夫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起,愚民的理论基础就有了,从秦始皇焚书坑儒起,愚民政策就正式登台亮相了,但是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愚民政策的作用其实很有限,“坑灰未冷天下乱,原来刘项不读书。”秦始皇将天下的书拿去烧了,可造反的刘邦项羽根本就是不读书的人,他们的造反,只是依据自己的本能反应。在秦的*下,首先站起来造反的陈胜吴广也并不是因为读了什么书,懂得了什么大道理,这才领了百姓揭竿而起,他们造反也是出于本能,求生的本能。

因此类似于焚书一类的愚民政策,虽能阻止或者减少思想的传播,却并不能剥夺人的本能,不能变异人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