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变,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帝制废除为止。
陈桥兵变要过四道关
赵匡胤是涿州人,出生于洛阳。他家虽然世代做官,但他青年时的遭遇并不好,曾经闯荡江湖,深知民间疾苦。后来在郭威部下当兵,公元950年郭威通过澶州兵变而当上了后周皇帝,为他亲眼所见。郭威病死,养子柴荣即位。柴荣出身小贩,久处下层社会,深知战争带给老百姓的痛苦,即位之后,励精图治,颇想有一番作为,在与北汉、辽国作战时,都能亲临前线。赵匡胤在他指挥之下作战,勇冠三军,累立奇功,为他所深深器重,一直被提拔到殿前都点检的高位。公元959年,柴荣在北伐辽国,收复失地的战役中得了急病,以不到40岁的英年早逝,丢下了20多岁的符皇后与7岁的小儿子柴宗训。虽然后周的大臣们扶立柴宗训当了小皇帝,但是在当时那种乱世,柴家的孤儿寡妇能够控制得住局势吗?谁也没有把握。于是谣言四起,议论纷纷。议论得最多的,就是一些手握兵权的将领会不会策动兵变。所以开封城里,人心惶惶。
公元960年之初,前方传来军报,说是辽国即将出兵南侵。符太后、小皇帝只好请宰相范质等人商量对策。因为军情紧急,范质等人在仓促之间就点了赵匡胤的名,要他领兵出征。范质等人只点赵匡胤的名而不点别人,也有他的理由:
第一,在当时的许多高级将领之中,赵匡胤年纪最轻(33岁),资历最浅,比较起来,还缺少争夺帝位的条件,因此可以放心。
第二,赵匡胤和周世宗柴荣君臣契合,情谊深厚,是柴荣最信得过的人。
元旦之日,赵匡胤亲往禁军军营点兵。正月初二,由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指挥的前军先行出发。前军开拔之后,开封城内谣言四起,有人说:“这太阳底下还有个太阳,可见天有二日。”有人说:“将立点检为天子!”听到这些谣言,一时人心不定,老百姓纷纷出城逃避。
正月初三,赵匡胤率领大军出发,军纪很严,队伍秩序井然,城内人心渐安。当天晚上,全军宿营于北上的第一站开封东北40多里的陈桥驿。驻定之后,将领们纷纷串连,人声嘈杂,彻夜不眠。赵普既组织将领们守候在赵匡胤的卧室之外,准备在天亮以前力劝赵匡胤发动兵变,回师开封。又派人飞马跑回开封,通知赵匡胤的结义兄弟石守信、王审琦等人,要求他们在开封城里进行策应,于是,在正月初四日的黎明,就上演了本章开头所描绘的“陈桥兵变”那一幕。 。。
赵匡胤的立国大计(2)
五代时候拥立皇帝的兵变,有的是自发的,有的是有人策动的。那么,这一次陈桥兵变究竟是自发的还是有人策动的?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事情发展的过程,有人策动的蛛丝马迹到处可见。是谁策动的?那就是赵匡胤本人和他的主要谋士赵普。
赵匡胤只比柴荣小6岁,如果柴荣不死,赵匡胤肯定会忠心耿耿地跟着他打天下,绝不会有另立门户的打算。以柴荣的眼光和魄力,他是能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大王朝,是会有一番作为,不会让赵匡胤失望的。严格地说,300多年的宋王朝的建立,柴荣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奠基人。赵匡胤的许多本领,都是从他那里学到的;宋王朝的许多基础,也是从他那里接过来的。只可惜天不佑人,柴荣这样一位青年英雄竟然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在五代那种乱世,柴荣一死,孤儿寡妇绝对难以立足。有不少掌握了兵权的高级将领都觊觎这个帝位。举例说,原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这些人以自己的兵权、声望以及与郭威的亲属关系要想夺取这个帝位并非难事。赵匡胤和他们硬拼不一定能操胜算。但是这些人和柴荣并非志同道合,远不如赵匡胤和柴荣的互相理解。柴荣得了重病之后,免了张永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