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0部分 (1 / 4)

坏贝���д摺⒗砺奂仪�砣涸凇断执�难���辍芬皇槔镎庋�浪担骸鞍徒鸬奈奶宀凰憔�涝彩欤�残砘共皇粲谀侵挚晒┓锤赐魄镁捉赖拇醋鳌��卑徒鹱约阂菜倒���奈难в镅允蔷�黄鸱锤淳捉赖摹�

中国人办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一件事物的产生,有其本身的规律和价值推动,还存在其他的非理性因素。认同一位“大师”,在对人的判断上,并非一定做到了与“大师”创造的艺术品本身所具价值的高度统一。 “大师”不一定就有大师级的不朽作品。世人所供奉的文学艺术大师,有的,确是更倾向于一时一地的舆论,只为当时当地装点了门面。抽空当时当地的政治需要及与艺术无关的其他需要,“大师”就没有了生存的依附,在历史长河中渐渐消亡。赵树理在中国文坛上的大起大落,佐证了这样一个事实,政治可以扶植一位大师,也可以打倒一位大师。真正能与时间并驾齐驱的,是经得起时间和人心两把镰刀宰割的作品。所谓真金不怕火炼。

看人看问题,每个人都是居于一隅,在个人有限的视界凭有限的经验谈看法。个人如是,集体也如是。我们需要日常的评价甚至终极审判式的评价明是非,别善恶,辨真假,以此来建立社会秩序,维持社会道德。对于艺术,有没有一种终极审判式的评价呢?

曾与凌叔华、袁昌英一起被戏称为“珞珈三剑客”的教授级才女苏雪林,对鲁迅的“捧”和“骂”最是令人不解。“捧”,一捧捧上天;“骂”,口不择言,无谓学术,不顾文人的雅面,恨不能将文坛旗手一棍打入地狱永世不得翻身。有趣的是,“捧”时,鲁迅在世,“骂”时,是1936年后,鲁迅已去世。1929年5月,苏雪林称鲁迅是“中国最成功的乡土文学家”。以后在《周作人先生介绍》中说鲁迅的《阿Q正传》“对中华民族病态具有深刻研究”,为中华民族病态“立下了许多脉案和治疗之方”。1934年冬,她发表了《<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对鲁迅小说的创作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37年始,苏雪林却把对鲁迅的恶评作为自己半生的事业,立场的旗帜鲜明,用语的泼辣刻毒,坚守的时间之长,为文艺批评之罕事。

看苏雪林如何骂鲁迅:

“鲁迅这个人在世的时候,便将自己造成一种偶像,死后他的羽党和左派文人更极力替他装金,恨不得教全国人民都香花供养。……”“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料之外,简直连起码的‘人’的资格还够不着。”“鲁迅在世时,盘踞上海文坛,气焰熏天,炙手可热,一般文人畏之如虎,死后淫威尚复如此,更使我愤愤难平了。”

苏雪林借鲁迅“打落水狗”之说辱骂鲁迅的一段,此处不引。

同一个人批评同一个对象,前后态度天渊之别,捧时尔雅恭敬,骂时怒火中烧,这中间,又不知苏雪林如何去平衡自己的内心如何去评估读者对她此举的臧否。英国十八世纪诗人Shenstone说:“失败的诗人往往成为愠怒的批评家,正如劣酒能变好醋。”这句话用在苏雪林的身上,显然是低评了她。用什么样的语言,才是对苏雪林的合理评价呢?如果鲁迅先生在世,苏雪林应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至少大众认为,鲁文的机智尖锐,是在苏文之上的。

批评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就这样与艺术创造者与艺术作品纠缠不清,创作与批评,一直是一种有趣的并存。面对各种批评,也是创作者必担的忧乐。鲁迅算是走运。

贝多芬是与时间齐驱了200余年、在艺术的天空至今闪耀着光芒的大师,他的人及他的作品也不曾人人说好。海顿像这个世界上具备音乐欣赏能力的人一样十分欣赏贝多芬的才华,但这并不表示他能容忍贝多芬那种大胆的创新精神和桀骜不驯的性格。贝多芬公然咒骂复辟回朝的奥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