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後半期,俄國已從昔日的&ldo;彼得盛世&rdo;巔峰開始衰敗。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全俄市場的擴大,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日趨形成。行將崩潰的、專橫的封建農奴制不斷加強對農奴的壓迫,地主階級加劇了對農民的剝削統治,連綿不斷的戰爭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負擔,這一切進一步激化了階級矛盾,激起了廣大勞苦大眾的強烈不滿,俄國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僅1762‐1772年,起義就達160次以上。此外,非俄羅斯各族人民的災難更加深重。他們的土地、草場、林場統統被地主、工廠主、修道院霸占,而且要繳納各種貢稅,服各種勞役,如同奴隸一般。壓迫越重,反抗越強烈。非俄羅斯各族人民的起義具有更廣泛的性質。整個沙俄帝國堆滿了乾草,隨時都有可能燃起熊熊的起義烈火。
時勢造英雄。農民起義領袖斯傑潘&iddot;拉辛和康德拉季&iddot;布拉文出生地的頓河畔培養了傑出的農民領袖葉&iddot;伊&iddot;普加喬夫。這位頓河哥薩克人利用廣大勞動人民&ldo;對沙皇的樸素的宗法式的信仰&rdo;,自詡為彼得三世,是勞苦大眾期待的&ldo;好沙皇&rdo;,於1773年9月17日,聚集一支80人的當地哥薩克隊伍起義。
普加喬夫領導的俄國農民戰爭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773年9月‐1774年4月),作戰地域在雅伊克河和巴什基里亞一帶,起義參加者是當地哥薩克人、巴什基里亞人、韃靼人和烏拉爾工廠的工人;第二階段(1774年4月‐1774年7月),作戰地域在烏拉爾中部和卡馬河一帶,起義參加者主要是烏拉爾工廠工人、哥薩克人和巴什基里亞人;第三階段(1774年7月‐1775年1月),作戰地域是伏爾加河中下游,起義主力軍是農民。
第一階段(1773年9月‐1774年4月)。1773年9月17日,普加喬夫假冒&ldo;彼得三世&rdo;發布第一個詔書,宣布給雅伊克哥薩克人、韃靼人和加爾梅克人以自由和特權,許諾他們將得到&ldo;河流、土地、草地、賞金、豬、狗和糧食&rdo;。9月18日,起義軍抵近雅伊克鎮。該鎮設防堅固,重兵防守,普加喬夫遂放棄強攻,溯雅伊克河而上,直逼俄羅斯東南部的主要行政與軍事戰略中心‐‐奧倫堡。9月21日,起義軍占領了位於奧倫堡和雅伊克交通線上的伊列茨克鎮。接著,奧倫堡西部的要塞紛紛落入起義軍手中。起義軍所到之處,農民、當地哥薩克人、韃靼人、哈薩克人、加爾梅克人、逃亡士兵和烏拉爾廠礦工人紛紛參加起義軍。到1774年初,起義軍已有3萬人;3月,發展到5萬人,86門火炮。
1773年10月4日,起義軍占領了奧倫堡附近的別爾達村。10月5日,起義軍開始了持續約6個月之久的奧倫堡圍攻戰。奧倫堡要塞內有10個五角堡、2個半棱堡,守軍3000人,大炮70門,易守難攻。起義軍久攻不下,雙方成對峙局面。普加喬夫採取封鎖城市的措施,意圖迫敵就範。當寒冬臘月來臨時,攻城仍未果,普加喬夫帶領起義軍主力在別爾達休整,留少數部隊繼續監視奧倫堡守軍的動態。
奧倫堡被圍困後,沙皇政府派軍解圍。此時的起義軍只顧圍攻奧倫堡和雅伊克,放棄向伏爾加河流域的進軍,失去了更多人民的支持,喪失了大塊戰略基地,為沙皇葉卡特琳娜二世贏得了動員兵力的時間。沙皇政府在用地方部隊解圍失利後,遂於1773年12月派遣亞&iddot;伊&iddot;比比科夫上將率領討伐軍(共約6500人,30門火炮)前去鎮壓起義軍。政府軍憑藉優勢兵力,扭轉了被動局面,連續取勝。戰至1774年初,政府軍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