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部分 (3 / 4)

吗,整出一门“红学”,有那么邪乎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对红学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红学在《红楼梦》创作过程中就诞生了。但“红学”的名称来源于清代道光年间的一则笑话:松江士人朱昌鼎只喜欢看小说,对《红楼梦》特别着迷。有朋友问朱昌鼎:“你为什么不研究经学?”朱答:“我也研究经学,不过我研究的经学,比别人的少一画三折。”繁体的经字少一画三折就是红字(事见均耀《慈竹居零墨》)。另外,李放的《八旗画录注》里有这样的记载:“光绪初,京朝士大夫尤喜读之(按指《红楼梦》),自相矜为红学云。”由这些记载,也可看出清代研读《红楼梦》风气之盛。

�红学,至少在乾隆18年(1753年)就开始了其历史。按曹雪芹书中所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说法再往上推到乾隆8年或9年即1743年或1744年,红学已有233或234年历史了。最早的红学家当是脂胭斋,他在曹雪芹创作的过程中,写下了大量的批语,对研究《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作者的身世和对《红楼梦》的欣赏都有重大作用。随着程、高本《红楼梦》的问世,一批出版商为了显示独具一格,雇人又写下大量批语后出版发行”掀起了红学的第一个高潮;五四前后,以蔡元培、胡适、王国维、俞平伯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大文人都就《红楼梦》著书立说,抓起了红学的第二个高潮;1954年,当时还是山东大学学生的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上发表文章,批判以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红学”,得到毛泽东的支持,掀起了红学的第三个高潮;2007年,刘心武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大讲其“秦学”,掀起了红学的第四个高潮。下面分别概述之。

清末之前的红学主要是对《红楼梦》的点评。中国文学史的评点派起源于明代中叶。明末清初,金圣叹批《水浒传》、毛宗岗批《三国演义》、张竹坡批《西游记》等,后来竟成了一个固定格式,卷首有批序、题词、读法、问答、图说、论赞等,每回有回前回后批的眉批、夹批、批注等。

��最早学金圣叹评点《红楼梦》的是脂砚斋、畸忽叟等。从道光年间到光绪末年,评点派大为活跃,书商大量出版经过“批评”“批点”“新评”的百二十回《红楼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护花主人、明斋主人、大某山民的批评,太平闲人的“读法”,读花人的“论赞”和“回答”。

��脂砚斋是《石头记》最早的评论家,他写下大量评点式评语,因而使《石头记》获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一专有名称。脂砚斋的批语随《红楼梦》抄本的正文保留下来。 作为早期的评点派,虽然他们也在研究《红楼梦》的写作思想,但基本上来说,他们还是站在文学角度来研究《红楼梦》,来研究《红楼梦》的社会影响和研究《红楼梦》中人物形态的。可以说,除了脂批中的某些文学艺术评论外,评点派为系统全面的《红楼梦》文学艺术研究开了先河。

我们不妨摘录评点派的一些评点文字。

明斋主人在点评中写道:

书中无一正笔,无一呆笔,无一复笔,无一闲笔,皆在旁面、反面、前面、后面渲染出来。中有点缀,有剪裁,有安放。或后回之事先为提挈,或前回之事闲中补点。笔臻灵妙,使人莫测。总须领其笔外之神情,言时之景状。

作者无所不知,上自诗词文赋、琴理书趣,下至医卜星相、弹棋唱曲、叶戏陆博诸杂技,言来悉中肯綮。想八斗之才,又被曹家独得。

全部一百二十回书,吾以三字概之:曰真,曰新,曰文。

(见1986年上海古籍版“合评本”评论第17页)

护花主人王希廉在总评中写道:

书中多有说话冲口而出,或几句说话止说一二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