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的初始阶段叫做原始氏族,简称始族。始族的社会是氏族的“母系制”阶段,始族时代又称作“文化社会”。一位母亲生了儿女,母亲的女儿又生了儿女,这样的一支人群,就是一支始族。始族从首领群产生出来,从首领群到始族群,准备了走进社会的条件。始族群的出现标志了社会的开始。
一支始族可能由十几个人组成,也可能由几十个人组成。众多的人围绕了一个母亲。因为是由母亲做了始族的纽带,必然出现母亲意识。如果说在社会前的阶段是首领群,那么,始族就可以叫做母亲群。
地热的动荡过后,地表开始了暖期的环境。在暖期的环境里,食物充足,又有了穴的条件,人口的增长很快。因为人口的增长,便有新的始族分离出来。如果有千年的时间,一个始族可能分支出来十几个始族。若干个始族的集合,数以百计的人口,这样的始族群叫做村落。村落不晚于距今八千年出现。
正象始族的规模有大小一样,村落的规模也有大小。小的村落可能有几个始族,大的村落可能有几十个始族。始族不停止的迁移住地,寻找新的食物源,却总是围绕村落的中心,从总体上表现出村落以或快或慢的速度迁移着。
一个村落在某个地方因为食物源和其他条件适宜做较长时间的停留,或者,迁移的速度极其缓慢,在较长时间里没有移出这块地方。它必然的留下较多的遗迹,较多的遗物。这些遗迹和遗物可能因为地表的变化被泥沙淹没,这些淹没的村落在今天发掘出来,就是遗址。一个遗址的发掘可能得到不多的遗物,却是很大规模的村落。
1千年,2千年……成千上万个村落,成千上万支氏族由不多的几支始族分支出来。所以,遗址的分布呈现出遗址群的状态,考古上称遗址群为“文化”。距今八千年的遗址群有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彭头山文化等,著名的仰韶文化已经是考古文化的晚期。
一支始族来到某一个尚未有人到达的河谷,这条河谷有丰足的食物,这丰足的食物足够这支始族生存几百年。这支始族在这里住下来。几百年以后,一千年以后,二千年以后这支始族人的后代超出了这条河谷,扩展到了这条河谷所在的流域。几千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个流域的始族人使用着相通的语言,因为语言的相通,也就有了相同的氏族崇拜。他们互相传说着共同的“氏”祖先。在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氏祖先的基础上,始族人也就有了共同遵循的习俗,在没有社会的组织以前,习俗就是无形的组织,无言的组织。
因为地域的广大,因为年月的悠久,在不同的始族之间有了语言的差别。这很类似今天的地方话。这个时候,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在大范围里,流通有共同的语言,又出现了独立的始族(村落)语言。
氏系,语系,表达了氏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认识古中华的一把钥匙。
黄河流域,渭河流域,西辽河流域,长江流域(两湖一段),珠江流域(上游右盘江),云,贵……在中华土地上出现了众多的氏系。但是,因为语言的原因,古中华只能记录古汉语地区,更大范围,地区的历史因为缺少语言的传递,没有记录下来。
氏族关系从始族开始,始族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单位。一个母亲生了儿女,母亲的女儿又生了儿女。很显然,这样的一支人群以母亲为核心。
在云南,有一支叫摩梭的民族。摩梭人保留了母系制。摩梭人的婚姻叫做走婚,摩梭人的男子到另一个摩梭人家或者被请到另一个摩梭人家。这个男子叫做走婚人。走婚人不在女家居住,当然,也不属于女家人,摩梭人的男子随同母亲,姐妹们一起生活。摩梭人的结构,很让我们想像古时代的始族关系。
我们想像一下始族人的生活: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