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系列科幻> 第77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7部分 (3 / 5)

但笔者的最新观点,却倾向于反对这种批评。科幻文学不仅并非在人物塑造上很失败。相反,它将传统文学的人物观大大提高了一步。也正是因为这样,运用传统文学理论根本发现不了这种进步,更不用说理论概括。在本章中,笔者将从科学家形象和非人角色两个方面,介绍科幻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功之处。

第一节:科学家形象

一个人物形象能否流传开,除了作者自己的努力和功力外,评论家的品头论足是绝不可少的。试想,如果没有成千上万的论文和专著在分析“包法利夫人”、“卡西莫多”、“桑地亚哥”、“阿Q”,他们怎么能长存在艺术世界里呢?

读者会问,评论固然可以提升一个人物形象的知名度,但如果某个人物形象根本不出色,评论家为什么要浪费笔墨分析他呢?这个规律在主流文学界或许讲的通。对于科幻文学来说就不同了。科幻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一大贡献,就是塑造了许多生动的科学家形象。作者在创作这些形象时倾注了自己的感情。而这些形象本身也饱含着人性的光辉和激情。惟一的问题是,这些感情,这些爱与恨、苦与乐、痴与迷都与科学有关。主流文学评论家如果根本读不懂相关的情节,又怎么能分析出其中的艺术价值呢?

纵观科幻文学,其中的科学家形象层出不穷。在文学理论中,把人物性格分为“扁平型”和“圆整型”两种。所谓“扁平”人物就是由单一性格特征或很少几种性格特征构成的人物。《文学理论要略》212页,童庆柄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具体到科幻作品而言,其中的科学家形象大多是扁平的。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一、天才型

作者把这类科学家塑造成一个天才,智慧远远高于世人。他们大多并不勤奋。但于脑筋飞转之间,便解决了各类问题。而普通人,甚至其他职业科学家,与他们的才智都相去很远,非仰视不可见。

别利亚耶夫笔下的“瓦格纳”教授,就是天才型科学家的典型。他几乎魔术般地完成了各种发明:人脑移植、虚拟现实……凡是疑问,只要请教他就行。

刘慈欣在《球状闪电》,以及一系列短篇中,塑造了一个天才型科学家——丁仪。在《球状闪电》里,中苏两国许多“勤奋型”科学家努力多年,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仍未能一窥门径。这些几乎占全书三分之一篇幅的不懈努力,反衬了丁仪的天才。他不修边幅,衣着随便,外型颇不令人信服。由于他的理论观点与传统观点相去甚远,合作者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相信他的判断。

二、勤奋——奉献型

这类科学家多在小说里“抛头颅洒热血”。在他们身上,凝聚着科学探索的艰苦,以及勇士的顽强。作为人类一般情感的勇敢、坚忍,在他们身上具体地化作对科学探索的不泄追求。

在《地球凌日》中,埃文斯作为惟一幸存的宇航员,明知自己无法获救,时日无多。但因为他能看到“地球凌日”,成为全世界惟一目睹这个宇宙奇观的人。内心里竟然充满了幸福感。整篇作品只是描写在他氧气耗尽前最后一段时间里,如何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地球凌日”。小说中不停地出现倒计时,既是地球凌日现象的终结,也是埃文斯生命的终结。作为科学家,他并没有作出什么发明发现。在他身上,视死如归的豪情,具体地体现在科学领域里。而不是象传统小说那样,体现在战场上。

在《人类之声》中,一群科学家守在一个破旧的射电望远镜观察站里,寻找外星人的信息。这个研究竟然持续了五十年,前后几代人,并且一无所获。在如此寂寞,并且毫无成果的前提下,他们仍然在坚持。作者冈恩用一个记者的口,讲出了这几代人为同一科学事业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并不是天才,但人类的科学事业确实是以这些勤奋者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